| | | 2017年01月31日 星期二
2
综合;广告

新春约会文化大家

王文娟:“林妹妹”依旧诗书不离手


王文娟找出越剧《水调歌头》歌谱,轻声地哼唱起来。本报记者 黄启哲摄

    本报记者 黄启哲

    再见到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相比半年多前消瘦不少。因为一场感冒她住进了医院,折腾了好些时日,终于在春节前回到家中。她说:“人老了身体变差了,小病也要进医院。”确实,91岁的年纪更要多加小心,幸而她思路清晰,状态不错。听说记者要来拜访,王文娟浅浅地擦了口红,颈上系一条花色淡雅的丝巾,随意里透着精致。

    正如她的为人。说好了是闲话家常,老人却认真地向记者要来采访提纲提前准备。招呼记者落座不一会,她主动谈起几个问题,从顺序到内容非常完整,记忆力好得不得了。虽一再自谦是“小学生”“贪玩”,可年过九十的她,在思考越剧创作、指点学生排戏之余,练书法、读唐诗、学水墨画样样都不落下。和记者说起学习心得,老人总是不厌其烦地起身从房间里把歌谱、字帖、辞典一件件拿出来,与记者细细品读分享。真应了她挂在客厅亲手写的对联———学如沧海勤舟渡,书似云山曲径通。

    晚年的诗书洗练,让她对越剧这个发端乡野的剧种的创作发展看得更为透彻:“越剧要发展,就先要研究传统。鼎盛时期上海一度有30多个越剧团体,我们要研究这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从中找到观众喜欢什么的同时,更要明白,我们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把两者相结合,才是越剧应该走的路。”

    她从书法临摹帖里找到越剧古诗词演唱的可能

    回顾王文娟最近一次“出山”,是去年举办的“千里共婵娟”王派越剧专场演出。在网络上年度演出盘点中,总是观众最爱的节目之一。那次演出开场,她登台演唱了自己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新谱曲的《千里共婵娟》,惊艳了一批越剧迷,就连同行也问她要录音保存。

    至此以后,王文娟便在心里埋下一个愿望———做越剧的古诗词演唱,“越剧的流派纷呈,能够把各类古诗词唱出不同的气象。”为此,她翻看不少古诗词,想要把其中有意味的句子与越剧流派“结对子”。

    王文娟说,自己临摹柳体书法字帖时,竟对越剧古诗词演唱有许多发现,尤其是《塞下曲》中一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激起她诸多创作灵感:“两句诗不仅唱起来很有味道,将军拉弓的场景也可以化为舞蹈动作。

    虽然是夜晚,舞台背景不必按常规思路悬一轮明月,以红色的灯笼或烛火映衬也很有意境。”说话间,她从房间里拿出一本 《唐诗鉴赏辞典》,这是先生孙道临留下的。她轻轻翻到作了记号的《塞下曲·其二》一页,把注解中提到的段落给记者看。

    既要让文学经典通俗化,也要让民间传说唯美化

    可以说,正是王文娟等一批艺术家对越剧的探索和努力,使得这门艺术从最开始的民间小调,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地方剧种,拥有广泛的南北观众。

    在艺术不断发展、观众不断拓展的同时,也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希望越剧能够保持其通俗的传统,在创作上继续走亲民的路线;另一方则认为,自姚水娟为代表的前辈所尝试的越剧改良,就是希望越剧从农村传统文化逐步发展,以适应城市现代文化。走到如今的十字路口,110岁的越剧比起京剧、昆剧不够“老”,但相比于时下的流行文化,却是稳当当的“传统”。处在当下的时代,到底应该更亲民,还是应该更加诗化雅化?

    对这样的争论,王文娟的答案是“两条腿走路”。她说,“越剧创作既要去完成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把传统文化普及给普通观众,也要把通俗的民间故事、传说赋予诗意浪漫的色彩,去引领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随后,她用两个例子给记者讲出了更深入的见解。

    一个是让她和越剧家喻户晓的电影《红楼梦》。这部越剧电影在上世纪60年代上映,风靡大江南北,不少影院更是24小时连映。直到今天,不管老人孩子,不管是否爱听越剧,都能哼上两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由此越剧《红楼梦》成了这部文学巨著的“普及教材”。

    殊不知当年听说出身草根的越剧要演绎体量庞大的经典小说,有人直言“难于上青天”。王文娟至今对编剧徐进佩服不已:“他把一部百万字的文学经典,浓缩成一部三个小时戏。从庞杂的人物关系中选取贾宝玉与林黛玉这条爱情主线下功夫。爱情戏一向是越剧观众喜欢的,这个切入角度更能让他们接受。”受此鼓舞,当年,王文娟接下别人都不敢碰的林黛玉一角,放下狠话:“演不好,头砍下来!”

    军令状立好,功课要从零开始。王文娟回忆说:“小时候爱哭,被家人笑说像林妹妹。虽然听说过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但却没有读过原著。”为了演好角色,她把原著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文化底子薄,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编剧,涉及到角色的部分反复研究。至此,她对林黛玉有了自己的理解。世人道她孱弱敏感,可王文娟却用“真诚”二字总结她。“她对待爱情真诚付出,待人接物也是不加掩饰的。有人说她说话刻薄,其实是她内心渴望关爱的表现。寄人篱下让她对人事非常敏感,严于律己的同时,也对别人有更高的期待。”由于越剧篇幅有限,老人对人物的心得并未一一展现,而正是有了背后一点一滴对人物的揣摩,才有了舞台上银幕中丰满的形象,最终让两个以诗书传情的人物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

    另一个例子是《梁祝》,这就是一出传统戏。王文娟回忆,自己学戏时,前辈已将戏中不少庸俗唱词去掉。老戏里祝英台与马文才定亲,是因为梁山伯失魂而赴约迟到。改良后的剧本强化了两人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去掉了原来戏文里神怪的色彩。王文娟说:“这样的处理就让梁祝这个爱情悲剧的主题更加深刻了。”她认为,传统戏完全可以在不断演绎过程中提炼升华,成就出浪漫唯美的越剧经典。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