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大年初一上午9点,南极科考队员强海飞拉开窗户,迎接鸡年照在他身上的第一缕阳光。从1984年我国开始南极科考以来,每年都要组队奔赴南极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瑞雪兆丰年的新春佳节,却是南极的盛夏时节,也是南极科考的好时机,所以留在南极过年的人总不少。
强海飞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负责考察站运行管理,去年一年担任考察站管理员,今年开始转岗工程建设了。在中山站,与他一起过留守过春节的还有50多名队员,而强海飞可能是他们当中待在南极时间最长的人了———他已经连续在南极生活了420多天,鸡年新春是他在南极连续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因为是夏天,春节时的南极中山站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冰天雪地,而是岩石裸露在外,室外温度白天是零摄氏度左右,晚上会降到大约零下10摄氏度。大年三十下午,是留守队员布置考察站的时间,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一个都不能少。
“一包饺子,年味就有了。”强海飞说,尽管科考队员来自祖国各地,包饺子倒是大家的拿手项目,饺子馅有酸菜肉、白菜肉、荠菜肉的,大家一起包一起吃,别提多热闹。正包着饺子,两只憨态可掬的企鹅摇摇摆摆地走过来,它们似乎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特意来拜年。
说是年夜饭,其实晚上的中山站仍然日光普照。临近的俄罗斯和印度考察站的队员也被邀请到中山站一起吃年夜饭。强海飞告诉记者,由于中山站每年只有一次主要的物资补给,一般是11月底,到了春节,物资就开始减少,不宜保存的绿色蔬菜便成了饭桌上的稀有品。
为了解决南极科考队员的吃菜难问题,南极温室研究被提上日程。2015年,南极长城站建起了第一座温室,第一批在全透光温室中培育的蔬菜已经送上了科考队员的餐桌。据强海飞透露,在中山站,现在也有一个小型实验种植地,不过尚未有产出。
强海飞说:“虽然没能在家里过年,但今年是我吃过的人数最多的团圆饭。”
南极的生活越来越好
大年初一下午,留守队员们举行了春节文艺联欢会,强海飞与几位队员组成一个小乐队演唱了两首歌曲。联欢会还有许多游戏环节,大家都很尽兴。
即使是春节,留守队员们最多也只能休息两三天。不久前出发的第33次南极科考队就担负着“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还要在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冰盖上进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的降落试验,并为我国下一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值得欣喜的是,南极科考站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2014年,遥远的南极拨出了第一个移动通信电话,在此之前,中山站与外界的网络连接只有唯一一条1M带宽的卫星信道,如今南极的宽带已经升级到2M,这意味着在辛苦的科考工作之后,队员们能及时通过网络与大家分享在南极的酸甜苦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