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唐闻佳) 没有污水横流,没有人车混杂,上海的农贸批发市场正迎来全面的转型升级。昨天,记者跟随上海市食药监局春节前督察组走进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作为上海未来唯一的主中心批发市场,这个整洁有序的现代化市场背后,更通过准入关、检测关、处置关、溯源关“四道关卡”,严守上海农产品第一站。
早晨9点不到,走进位于青浦的西郊市场,一切显得整洁、有序,让人感觉不像农贸市场。“印象中的农贸市场是脏、乱、差,这里跟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了。”光明食品集团西郊国际董事长王永芳说起一个细节:为改变农贸市场周边卡车排队、交通拥堵的问题,西郊市场提出错峰进货理念,运送蔬果的货车在夜间或交通非高峰时段进场,避开交通高峰期。
“错峰入场”仅是西郊市场作为超大农贸产品交易平台的科学管理举措之一。随着上海最大蔬菜批发市场———江桥市场在今年年底左右搬入,今后80%的进沪蔬菜、肉类、水果要从这里分销至下级市场。
“市民餐桌上的蔬菜、水果、肉制品的安全、质量,得靠我们守好第一道关。”王永芳告诉记者,西郊市场在外观升级的背后,是以“智慧食安”新理念落实上海对食品安全最严准入的目标。
在西郊市场内的中央监控室,四大块远程摄像画面可以随时切换上海在各个外延蔬菜基地的实时情况:远隔千里的山东兰陵县,黄瓜静静地躺在61号大棚里,从发育、施肥到成熟的全程都在监控摄像头之下,一旦成熟,它们将被直送上海西郊市场。工作人员管这叫“田头可控”。
在西郊市场的标准化实验室,多种“高精尖”快速检测设施不间断地给所有等待入场的农产品开展取样检测,合格产品方能进场交易,不合格产品接受场内销毁。2016年,24个批次产品在这里被检出不合格,销毁3000多公斤农产品。
走出市场的农产品还将进入西郊市场的追溯平台,每批次产品的交易重量、去向、批发商名称、追溯码、检疫证号、产地乃至车牌号等信息,一目了然。
西郊市场通过这一“上控源头、中控平台、下控追溯”的方式把好源头关。“上海9大类、20种食品已全部实现可追溯,即将颁布的新上海食品安全条例进一步要求严格源头准入管理,我们考虑将西郊市场的经验向全市批发市场推广。”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