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东四胡同、隆福寺……当这些知名历史建筑融入笔端,会发酵出怎样的文学风景? 日前,著名作家刘心武编选的首部散文集《刺猬进村》 亮相,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书中收录精选了作者30多年来的散文随笔,字里行间饱含温情思索,挥洒了作者对生命的张望与怀想。
谈及写作,刘心武打了个比方,就像同时在种“四棵树”———“小说树”“散文随笔树”“《红楼梦》 研究树”和“建筑评论树”。在业内看来,正是这四棵树互为营养源,滋养着刘心武丰厚的文字功底。不难发现,《刺猬进村》 中不同的建筑空间频繁出现,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材料堆砌,而是交织着作者有温度有态度的人生絮语。
比如 《你在东四第几条?》 《我的隆福寺》 《人在胡同第几槐》 等散文的时间轴,常以钟鼓楼、东四胡同、隆福寺、小中河等历史悠久的建筑空间加以烘托,予人耳目一新的观察视角,文中流露出几分少年般的畅想:“一直想有机会,乘坐直升飞机,从南往北,鸟瞰那十几条胡同。那是北京古城残留的机理,半是绿荫半是灰瓦,还会有鸽群飞翔、鸽哨悠然鸣响吗? 还会有孩童自制的风筝,拖曳着飘带浮现吗? 那胡同的槐荫下,可还有抖空竹的嗡嗡声?那些四合院里的地栽花,可还是那么姹紫嫣红?”散文 《雾锁南岸》 中“我”在童年时代所栖居的重庆南岸,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空间本身,而在于时光流逝中绵延下来对保姆彭娘的思念,这种感情将南岸这一空间也诗意化了。文尾刘心武抒发对彭娘的感恩:“在多变的世道里我没能保留下那把她用嘟嘟羽毛缝成的扇子,但可以告慰她的是,我心灵的循环液里,始终流动着她给予我的滋养。”
可以说,刘心武的小说散文多见众声喧哗的生活流,但又不给读者拥挤逼仄之感,作者没有把人物局限于故事之中,更愿意将他们放置于广阔时空。书中还记载了刘心武与友人的岁月交集。散文 《被春雪融尽了的足迹》 中,刘心武写兄辈、诗人邵燕祥,一点小细节便搅起万千思绪,邵燕祥那声不标准的京腔招呼“心武”在作者的记忆深处鲜活几十年;而跳脱叙事之外,刘心武仿佛又成为钟鼓楼一般无言的历史见证者,历经世事后,自有一派达观与通透。
《刺猬进村》 是近期上市的“当代名家精品系列”的一种,该系列丛书精选了老一辈文学巨匠沈从文、孙犁、汪曾祺,以及仍活跃于文坛的宗璞、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名家作品,并萃编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