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一年里申城戏曲舞台新戏不断,到了岁末新春之际,吴侬软语传统戏则成为戏迷的必备“年货”。看起来,是年年岁岁相似的折子,岁岁年年却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昨晚,“戏·聚精典上海的声音———2017迎新春沪剧经典交响演唱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上海沪剧院继去年献演大剧院引发戏迷热烈关注之后,赶在春节前夕,选择以吴侬软语搭配交响乐的形式,为观众送上新春祝福;春节期间,上海越剧院不仅上演梁祝、宝黛的爱情故事,也将以“反串”形式闹新春。
00后首次集体亮相,耄耋老将精神足
昨晚的演出,开场合唱《上海的声音》的是一班90后和00后。他们分别是上海沪剧院2006届青年团演员和2013届沪剧演员班学员。其中的00后学员尚未毕业,这次演出算是他们第一次集体亮相。
令人欣喜的是,90后这批青年演员已经可以挑大梁———20岁出头的洪豆豆带来她去年主演大戏《回望》的选段。唱至尾声,数十位演员为她伴唱,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里面,既有她的同学和师弟师妹,也有不少阿姨辈的师姐。能有这样众星捧月般的“待
遇”,台上的洪豆豆表情很严肃甚至有点紧绷。幸而演出结束得到观众的认可,有观众甚至连说了三遍“真是好”。
资深演员轮番登台,《芦荡火种》《董梅卿》《雷雨》《大雷雨》 等剧的经典唱段一一呈现,充分展现吴侬软语的沪剧艺术魅力。久不开嗓的孙徐春也来了,不管是独唱,还是和老搭档茅善玉的合唱《家·诀别》都是一句一声彩。一个依稀透着昔日潇洒,一个软糯不减当年,让台下的资深戏迷不禁一起哼唱起来。
韩玉敏用《阿必大回娘家》为几位老艺术家的《名段联唱》开了个头。观众在台下给她竖起大拇指,不仅因为她唱得了得,更为她84岁高龄难得的一份精气神。
中生代带来看家戏,反串折子戏热闹有看头
沪剧老中青几代人唱响经典旋律,中生代越剧演员也将在春节期间为戏迷带来节目。大年初六到初八,钱惠丽、王志萍、方亚芬、徐标新等将携《玉蜻蜓》《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献演于天蟾逸夫舞台,可以说,这3出戏都是各个流派的看家戏。
春节期间,上海越剧院还为新春订制一台 《迎春·反串———越剧经典折子戏》。以往,戏班岁末封箱时常演反串戏,一来为了热闹喜庆,二也是在岁末总结交流之时,提供一个各个行当之间切磋技艺的机会。演出将给熟悉这些演员的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徐派小生应工的钱惠丽将化身 《九斤姑娘》 里刁钻古怪的奇怪刁;她的老搭档王派花旦王志萍则在 《王老虎抢亲》 里扮演仗势欺人的王天豹;陆派小生黄慧改扮陈三两,毕派小生丁小蛙成了 《追鱼》 中的鲤鱼精……
虽然反串戏有浓厚的喜剧色彩,追求的是新颖和趣味,但演员串演时仍是四功五法按着规矩来,决不会为了逗乐观众而故意挤眉弄眼。昔日梅兰芳演武生应工的黄天霸,得到杨派武生创始人杨小楼的称赞。之前,钱惠丽反串的刁老太也因为颠覆形象,逗趣的视频在网络上热转。
老戏也有新观众,学龄童立志唱沪剧
不只是市中心剧场,假日的校园,闵行、嘉定等区的剧场,甚至远在宁波的剧院,都能与吴侬软语传统文化相邂逅。
上周末,上海沪剧院在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礼堂,首度向公众免费开放排练。“我们的排练场小,碰上大型演出彩排,连演员自己都要侧身走动,更别说安排观众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这一次赶上中学放了寒假,于是借来场地,赶在年前让观众吃上一口‘沪剧交响年夜饭’。”
台上老中青几代人唱得“闹忙”,台下观众群的组成也很“丰富”。观众通过“沪剧之家”和“文化云App”招募。上海沪剧院的微信公众号“沪剧之家”一周内收到了上千条热情粉丝的报名留言,有戏迷还有不少年轻白领和高校学生。“文化云App”的招募上线不到2个小时,150个活动参与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虽说资深戏迷是主体,但是出现了不少年轻的身影。现场一位上海海事大学学生曹阳因沪剧高校巡演而迷上沪剧。他和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来的小伙伴看戏时还带着任务。原来,他们都来自中国 (上海)高校传媒联盟,是“大学生记者”,他们计划采访青年演员,把关于沪剧和沪剧演员的报道发布在微信平台上。小曹说:“他们虽和我们同龄,因为从小开始学戏,与我们走的却是不一样的路。很想让大家知道他们成长经历和生活是怎样的,透过这样一群人让传统艺术跟当下大学生更加亲近。”
排练活动结束后,戏迷围着茅善玉追问沪剧院新一年的演出计划,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钻进了人群,还没自我介绍,张口就是茅善玉的代表角色瑞珏的经典唱段。“音准真好,长得真可爱!”得到一众人的鼓励,小姑娘红了脸。众人问她:“以后愿意唱沪剧吗?”“嗯!”这个回答和她的唱一样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