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唐闻佳)借助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听觉与言语康复训练等三级防治措施,“十聋九哑”已成历史。昨天,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落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九院听力中心同时开张。记者从该中心获悉,上海经多年努力推广一系列先天性听力障碍防治举措,90%以上的先天性耳聋患儿获得及时干预和康复训练后,语言和智力发育均达正常水平,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做到“聋而不哑”。
先天性听力损失是常见致残性疾病之一,国内外报道发生率为1‰-3‰,我国如果按照每年出生1900万人口计算,每年约新增3万以上听力障碍儿童。2002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数据显示,全国筛查率现约为77.4%,本市已达98%。“2012年前,我们的聋校每年新生人数约在五六十人,如今每年入学人数不到5人,大部分孩子已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回归社会。”上海市残联康复处处长虞慧炯说。
上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用实践证明,先天性听力障碍康复率可达到90%以上 (聋而不哑),先天性听力障碍完全可防可控。这其中,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在患儿的诊断和干预等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院院长吴皓教授介绍,本市从孕产妇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等3大环节完整保障耳聋患儿的确诊与干预,针对婚前、孕前、产前、产后不同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康复方案。他表示,未来,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将进一步承担起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干预和康复工作,并期待建立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为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