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20日 星期五
7
教科卫;文化;广告

传统培训机构仅30%具备办学资质,在线培训机构99%是“黑户”

培训机构“裸奔”,学生权益难保


通宵排队,黄牛号炒到5000元……这是幼升小培训机构的报名现场。图为2016年5月 25日中午记者赶到百花长宁培训点的时候,培训点的大门关着,但仍有不少家长在门口等候,想要报名。

图/东方IC

    ■本报记者 张鹏见习记者 朱颖婕

    家长们能够想象吗?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送孩子去“操练”的培训机构,其实大多数不具备办学资质。

    两名培训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说,目前在上海,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和教学点总量超过4000家,其中,在教育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和教学点只有1210所。互联网教育情况则更糟,几乎99%的互联网教育机构都没有相关资质。

    这么多教育培训机构在“裸奔”,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谁来保护?

    被叫停的“百花”静悄悄地开

    昨天上午9点45分,记者在徐汇区百花学习塾教学点看到,针对幼儿园的逻辑思维班等寒假培训班正在上课,戴着老花眼镜的陪读奶奶在培训班门口安安静静地打着毛衣。

    曾在2016年闹出“不具备办学资质”风波的“百花”,静悄悄地重新“开放”了。

    陪读奶奶也曾关注过这场风波,她回忆,机构后来给出的说法是:“确实没有资质,如果家长不放心,可以退全款。但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被问及办学资质问题时,前台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保证:“资质今年已经下来了,你们可以去查!”她透露,新设立的2个教学点也已经开始招生上课。记者又致电另一个教学点求证此事,工作人员给出了一致口径———机构已取得总部所在区教育局的认可,总部有了资质相当于所有的教学点都有了资质。

    记者随即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在去年12月底,登记在徐汇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该培训机构曾发生过一般经营项目、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名称等一系列变更。公司名称从“某教育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改为“教育培训有限公司”。然而,记者从“上海市民办教育信息管理网”罗列的“非学历教育机构”中未查询到该机构的信息。

    “这两年,民办培训机构市场发展很快,很多学校1公里范围内都有没有证照的机构,‘野草’丛生。”此次上海“两会”上,就有代表指出,“一些机构打着教育的牌子,注册的都是某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某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某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有教育两个字,但并不具备办学资质。”

    家长不关心的办学资质就不重要吗?

    事关众多家庭和的教育培训资质问题,究竟如何辨别?

    事实上,市教委、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在2015年联合印发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办法》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作出审批和管理程序的清晰界定。

    《办法》 提到,对批准设立的民非教育机构,由许可机关即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颁发 《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并报送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民非教育机构取得 《许可证》 或经审批同意筹设后,应到登记管理机关即各区县民政部门办理法人登记等手续。

    《标准》 则从举办者、办学规模、办学经费、办学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决策机构、师资队伍等方面,对民非教育机构的设置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例如,民非教育机构办学场所实际使用的教学行政用房总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平方米,且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办学场所总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

    一名培训机构创始人透露说,严格按照流程申请办学资质需要前期投入几十万元的经费,主要用于场地费用、建设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以及师资队伍的设立等,都是不小的开销。“而说实话,经营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又不是很看重资质,极少会碰到因培训机构缺少资质而转投他家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去获取相关资质的紧迫感了。”

    互联网教育无证“裸奔”者更多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教育浪潮迭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购买互联网教育服务。作为培训领域新事物,对其监管也不容忽视。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当下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教育企业几乎都在“裸奔”,并不具备办学资质。究其缘由,是互联网教育企业申请办学资质尚无法可依。

    上海市政协委员、互联网教育从业者张礼明曾提交 《关于建立针对互联网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行政法规的提案》,其中提及,教育主管部门原本针对传统线下经营性培训机构的设立、审批、管理所依据的条例和法规,并不适用于互联网教育机构。

    去年9月20日,有关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张礼明说:“指导意见并非法规或者条例,各区执行力度有限,想要获取办学资质依旧很难。”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在“两会”期间表示,市教委将加强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从资质准入、教育过程,到事后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记者获悉,围绕“减负”,市教委将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其中包括培训机构办学情况调研,全面了解本市培训机构办学的基本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净化整顿教育培训市场,对违规办学的严肃清理,对破坏教育生态的坚决打击,对虚假宣传、利益勾结的重拳严惩,以制度编织多元监管红线,形成“减负”长效保护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