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晓鸣)衡量经济发展好不好,工业化时代人们习惯看GDP、产值、投资率、消费率等指标。但是,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进入信息时代,流量在全球经济中的价值和贡献不断提升。
“上海应该进一步增强流量思维,通过加快创新驱动、优化制度环境,促进流量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万大宁委员就上海发展流量经济提出建议。
流量经济,是指在一个地方发生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物流、服务数据流等体现经济动态运行过程中可计量的、可带来增值的内容。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此前的专题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城市经济的流量化特征已经率先显现,流量经济在客观上已经对上海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上海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相对缓慢,高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还比较低,金融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商贸消费发展水平与国际大都市地位还不相符。
“从发展策略上看,要更注重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布局。”万大宁提出,未来发展布局中须更注重研发、营销、设计、融资、技术等最高端、最具影响力、控制力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布局也要借助全球流动性人才和资金,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政府须将引导推进的重点放在创新产品的市场化流通、推广与服务上,对上海保持制造业比重25%的底线,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重视制造业后续增值服务等创新集成。
上海还要打造体现功能性、国家级和国际性的流量平台,不仅要体现设施和服务的先进性,更要成为全球双边、多边各类交易的载体。
目前,从流量规模来看,牢牢占据全球连通度指数排行榜前五名的大城市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金融、会计、广告、法律等高级生产服务业以及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等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但在上海,流量经济至今仍是一个令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概念,这可以部分归因于现行统计体系并不能提供良好支持:对新业态、新领域和流通环节的统计布局有所缺失;统计指标体系未尽科学;一些试点改革举措取得的成果未能很好纳入统计范围。
对此,万大宁建议,应创新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将生产要素采购、销售、物流、供应链金融、生活服务业,以及绿色循环经济等纳入统计范畴,探索建立流量经济发展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