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20日 星期五
10
文汇教育

放学接孩子


    ■ 陈叶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开始,自己或者和同弄堂里的小朋友约了一起上学,走到老师规定的一个不过马路的弄堂,排队等老师来领着过马路。下课回家,也是老师送过马路,然后几个小朋友一同回家,或是跟着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回家。记忆中,上学放学就是寻常的一天,放学时,校门口从没有家长在门口等着。

    现在的孩子不同:上学放学都有家长接送。这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的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同一条弄堂的,或者隔壁弄堂的。而现在的同学不一定住得很近,因为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有的家长情愿每天多花时间接送孩子,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近读书。

    我家隔壁有个小学,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的放学时间,校门口总是有许多家长在等候,人行道本来就不宽,几乎整个被占据着。靠近学校的一侧,站满了家长,靠近马路一侧杂乱无章地停满了自行车和电动车,人行道的下沿马路上,停了一溜汽车。

    总之,放学的校门口就这样拥堵,没有留出行人通道,也逼得马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跳着伦巴舞似地不断并着车道行进———这种人和车辆层层排列的景观,像极了农副产品贸易集市。

    等学校大门一打开,孩子们之间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和着家长大声呼喊自己孩子的名字,还有电动车喇叭和汽车喇叭的鸣叫,整个就像一个鸡飞狗叫的菜市场。路上行人们也不埋怨,附近的居民楼里也没有人跳出来叫骂。毕竟,接孩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谁也不想跟爱子心切的家长论理而自讨没趣。

    接到孩子后,有心急的家长就会马上大声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测验几分,功课多不多……于是,又是一波嘈杂声弥漫开来。如果碰到警察正好巡视到这条路,还会看到警察开罚单和路边司机的争辩。

    此情此景,周一到周五重复着,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倒是我最近在西雅图亲生经历的一件事,让我竟然奇怪了。

    去年5月去西雅图游玩,住朋友琳家里。一天下午,琳要到中文学校接女儿放学,我正好也在,她就叫我跟她一起去。我脑子里浮现出国内接孩子放学的一幕,并不十分愿意同去,但碍于面子只得一起。车开了不多时,开到了一个像是居民区的地方,四周安静得连小鸟飞过的啾啾声和乌鸦的呱呱声都听得很清楚,琳将车停在路边,前面还有十几辆车,我们的车是最后一辆。她告诉我,学校到了,前面的车都是家长来接孩子放学的。

    我好奇地下车往前走,看到每辆车都熄了发动机,车里安静地坐着一位家长,没有人着急地探头出去看看前面的车是否已经启动,校门是否提前开启,自己的孩子是否已能看得到。我一直走到汽车队的最前面,见到一位老师站在校门口的左边指挥着后面的车队慢慢向前挪动;校门口的右边,有两名学生志愿者,指挥着接到孩子的车及时离开校门口,他们戴着醒目的黄色安全帽,手持红色小红旗,嘴里还含着口哨,一副很敬业的样子。这么井井有条的秩序让我感叹不已。

    放学时间一到,孩子们静静地走到校门口,辨认来接的车。孩子们有的抬头张望,有的低头玩弄手机。抬头的孩子看到自己熟悉的车和人,就马上站到校门口人行道的前端,做好准备,以便用最快的速度上车离开,留出空间给后面的车;低着头的孩子也机灵,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一听到车里家长轻声呼自己的名字,马上跳起来,奔向自己的车。等我们的车开到校门口时,琳的女儿正在低头玩手机,可能是太尽兴了,琳叫了一声没反应,路边的志愿者就又帮着叫了一声,琳的女儿这才听到,她连奔带跳地过来,上车后连声对她妈妈道歉。很快地,接孩子放学的车队长龙变短,最后消失在这静谧之中。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知道,接孩子放学原来可以很安静。原以为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吵闹之声,这是很正常的,无可非议。现在想来,这想法显然不对。孩子的道德应该从小教育,而且家长要很好地以身作则。有道是耳濡目染,守秩序就是道德的一种,我们一直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又有多少家长能真正做到呢? 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凡事不能霸道,在公共场所要顾及其他人,在这方面,我们国人做得不够。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也注重孩子的知识面的普及,校外的各种补课,还有音乐,书法,外语等等项目,就是希望孩子从小能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以及多种技能,长大后能谋个适当的职位,对社会有用。但和孩子品行教育有关的其他方面呢?

    这次在美国经历的接孩子放学一事,对我触动很大。接孩子放学的一动一静,其实反射出中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从小守秩序,从小独立,依赖性不能太强,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理念,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借鉴。要知道,不是读好书就能万事大吉的,孩子只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不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凡事谦让,那就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