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20日 星期五
XR16
文汇学人;视界观

一段40年前的外销画往事


1978年临王原祁画作,左为乐震文作品,右为张弛作品。
接到外商订单后,对方要求提供作者照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为乐震文(右)、张弛拍摄了工作照。

    安闻

    在中国,“外销画”概念最早出现在17世纪,起初是作为中西合璧的独特画种出现的:当时,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中国画师用西方的颜料(水彩、水粉、油彩)与毛笔,用中西结合的写实技法(西画透视法、明暗调等与传统工笔),画出一张张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17世纪时,这种绘画作品从中国沿海出口到欧洲。18世纪中后期,广州成为西方的通商口岸,外销画在广州被大量生产。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外销画的题材不断重复,缺乏创新,出现了种种弊端。不久,摄影术出现,这一阶段的“外销画”便慢慢退场了。

    上世纪70年代,另一种“外销画”形式出现——传统的中国画被大量出口到国外,以换取当时国家紧缺的外汇。当时,上海有三家可以通过出售“外销画”创收外汇的机构:友谊商店、朵云轩和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其中,只有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特地培养了绘画组临摹国画名作用以外销。放眼全国,这一模式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如今,这段尘封的往事已鲜为人知……

    1973年的夏天,乐震文即将高中毕业。那时候,工作是包分配的,乐震文记得,学校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曾神神秘秘地告诉他,要将他安排到一个最适合他的单位。即将毕业离校时,从小学习绘画的他,领到了一张去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技工学校报到的通知。

    说起这所技工学校的成立,乐震文很是钦佩当时领导的勇气和眼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曾经名震一方的匠人都郁郁不得志,他们中有木雕专家、瓷器修复专家等等,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从古玩市场离开。所幸后来他们大多被收入了这所技工学校做老师,在学生下工场锻炼时,带教这些后生。

    乐震文是技工学校开天辟地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班里有50人,多是学过外语,或者研习过绘画、木刻、修理瓷器等技艺的高中毕业生。学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专业,在乐震文的课程设置里,半天是绘画课,还有半天是英语、政治、绘画史等课程。当时教授他绘画的老师有程树人、程道逸等,绘画的内容主要是静物素描、国画线描等。此外,还要去工场跟老师傅学一些传统技艺。

    技工学校的学习为期2年,1975年底,乐震文所在的班级毕业。1976年春天技工学校迎来了第二批学生,也就是张弛所在的班级。没想到的是,这竟然也是技工学校的最后一批学生。张弛记得,他们这一届招了2个班,一个是英语班,有30多人,还有一个绘画班,招了22人。而乐震文因为成绩优秀,留校成了他们的班主任。

    到了1978年春天,技工学校的第二届学生毕业,学校却再也没有招新生,甚至连学校都解散了。因为表现突出,乐震文和张弛进入了技工学校的上级单位,也就是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入职时,公司成立了一个绘画组,一共有6个人:除了乐震文、张弛以外,还有2名他们各自班里的同学、1名从浙江美院引进的工农兵大学生,以及1名公司职员。张弛记得,当时分派给绘画组的任务是临摹存放在公司里的中国传统名画,然后通过公司销售到日本、中国港台等地。“目的是为国家创收外汇,所以能入选这个绘画组,是非常光荣的事。”

    乐震文说,一开始,他们选择临摹的是祁井西、溥心畲等人的作品,而后是张大千、吴湖帆等人的画,再后来是临摹公司仓库里一箱极为珍贵的画作——王石谷、王原祁、新罗山人、文徵明等名家的真迹,基本都是山水画。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5点,但是他并“不守规矩”——为了更快地提供绘画水平,临摹更多的名作,乐震文甚至吃饭、睡觉都在画室里。“眼睛睁开来就开始画,一直画到累得眼睛睁不开来。”其他成员一个月交三四幅临摹画,他一个月能交六七幅。

    张弛记得,临摹时每人有个工作台,左边放着名画,右边就是自己临摹的纸。为了精益求精,他们总是从原材料上先做到尽可能接近。比如他们通常会先看名画用什么宣纸,然后去仓库里找同类的纸;他们会用茶叶水调色,几经试验,找到最接近原画的墨色。

    乐震文说,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本想不到名和利,而且公司对他们的工作量也没有硬性规定,所以他们临画时心特别静,“就想尽量往好里画、往像里画,对学画的人来说,那时候是最好的时代”。

    在乐震文看来,临画不仅是一份为国争光工作、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在他读书的年代,名画真品多是作为“四旧”收缴,看得最多的是作为批判而印制得极差的印刷品。进入绘画组后,他才第一次有机会看到货真价实的画,甚至还能临摹真迹,他感觉“一下子就被启蒙了,对画的理解上了一个层次”。而且,他还有机会与赵冷月、糜耕云等书画家接触,临画的经历让他能与大师对上话。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临摹,1978年底,绘画组成员自己策划举办了第一次画展,共展览了约60幅他们的临摹作品和原创作品,邀请了当时的知名画家和外销员来观展。在这次画展上,乐震文的原创作品被一名日本商人看中,当即收到了100张订单。不久之后,张弛的原创作品也被外商看中,收到了大量订单。自此,两位绘画组的主力都忙于自己的订单,无暇临摹他人的画作。而公司也因为他们的画作有了销路,可以完成创汇任务,不再需要将临摹的名画出口外销。尤其是到了1987年,乐震文、张弛赴日发展,绘画组解散,这一“外销画”的特殊模式便不复存在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