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首批88名“上海工匠”中,进城务工者占11.4%;去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授予598位优秀劳动者,其中进城务工者为83人,占比逐年增加;申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以进城务工者命名或作为领军人物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 (服务)工作室;本市原以班组长为培训主体的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体系的主要受益人群,转变为以进城务工者为主的基层一线职工;进城务工者兼任市区两级工会组织的副主席等领导职务……
市总工会相关责任人昨天表示,近年来,本市服务进城务工者的工作重点从劳动维权逐步向提高其劳动素质、培养其“工匠精神”转变,以逐年增多的实事项目和扶持力度为他们鼓劲加油。
“在选树之外,本市工会系统今年还将更加重视培育工作,将主办或者协助市人社局和相关企业等开展比赛、培训、讲座等活动,以最贴近、最简易的方式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探索产学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务工者技能技术的培训,推动形成有利于其成长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肖堃涛说。
目前,上海约有667万进城务工人员,其中在单位就业的约532万人,自雇就业或灵活就业的约135万人。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还有环卫、快递、物流、餐饮、护理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就业的几乎全是进城务工者,占了上海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职工的主体,也是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通过技能比武、岗位练兵、学历培训、晋级奖励等多种方式,提高进城务工者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和社会认可度。“进城务工人员有进步的需求,工会系统也有相关的服务项目,每年都会提供很多机会和平台助他们学习进步和实现梦想。”市总工会负责人介绍,市总工会的统计显示,近几年的评先评优、各类劳动竞赛、创新工作室创建、职称晋级奖励、一线职工授权发明专利奖励、“高师带徒”补贴、“工匠”培养、学历提升培训中,均会设一定的硬性比例,将“福利”送达进城务工人员,今后这个比例还将提高。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学金认为,目前的就业人口结构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持续发展还是一个挑战,“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镇大规模迁移流动,一线工人存在雇用短期化、专业技能普遍不强等特点,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育其‘工匠精神’是当务之急。”他说,“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技师技工,本市目前的技术工人还远远不够,而进城务工人员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全社会投入更多资源提高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