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5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状,代表们建议出台相应倾斜政策

花最大力气补齐城乡一体化短板


    本报讯 (记者唐玮婕)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依然突出的现状,上海这座全球大都市如何补齐城乡一体化这块短板,走上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昨天上午,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立足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建设新农村”专题审议会,市人大代表纷纷为此建言献策,农村环境整治、农民收入保障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上海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由物向人转变,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要制定好顶层设计的规划。我建议,这一规划一定要进行分类指导。比如,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地方,就可以发展都市旅游农业。”市人大代表瞿新昌表示,“农村的‘五违四必’整治总体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破,一个是立。先要破,全力把农村环境整治好;随后就要立,也就是保障农民的收入。现在减量化的政策很好,但不能搞‘一刀切’。我们一直讲城乡一体化,就要体现在‘一体’两个字上。如何反哺农业,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市人大代表张小弟也谈到了农民收入的保障。他表示,“借助‘五违四必’综合整治的东风,上海着力打造农村的生态环境,推进河道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建设‘美丽乡村’。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只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生活,大部分农民都靠外面打工为生,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确实需要机制来保障。”

    “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仍然看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是上海非常大的一块短板。既然是大短板,就是要花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副市长时光辉指出,“在‘五违四必’和土地减量化的过程中,市政府已经明确要保护好集体经济的权益。‘五违四必’要去做,减量化要去做,但在做的过程中,集体经济的权益必须要保障好。其次,集体经济的发展,从现在来看,再按照以前的路子———靠建设用地,村里面盖点房子,搞点产业,搞点招商,肯定是不行的,现在要走新路,上海不少区已经开展了很好的试点,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

    从目前的情况看,去年一年上海郊区城镇旧区改造完成了9万平方米,完成22个城中村动迁工作;完成各区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100项,全年腾地近3万亩;完成河道整治155公里,河道疏浚3048公里。在郊区轨道交通和道路建设方面,计划推进的50公里盾构累计推进了46公里。年内计划完成的17条区区对接道路6条完工,其余全部处于施工阶段。

    “现在农民已经感受到身边的生活设施不断在改善,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张小弟说,包括农村的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管理等都亟待得到加强,“针对这些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不平衡、不协调,上海能不能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