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栋)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依法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既需要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也需要其他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体系精细化的管理。在昨天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从严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长效机制”专题审议会上,代表们纷纷抢起了话筒,而“严格执法”“精细化管理”成为了大家口中的高频词汇。
从去年开始的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迄今已持续了近十个月时间。“如今,上海的交通秩序特别是高峰时段的交通秩序显著改善,民警文明执法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市人大代表刘民钢在发言中表示,上海交通管理部门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交通管理的新模式,在人员偏紧、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新的方法来管理交通,效果良好,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交通大整治成效显著,但在很多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在刘民钢看来,交通整治的目的不仅是管住交通、保持畅通,更重要的是为全体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良好的出行环境,“在部分区域的管理上,仍有方法简单之嫌。比如,现在大规模增加禁停黄线来保证车流畅通,但道路并非越畅通越好,而是要能跑的时候跑得起来,能停的时候停得下来———如果只能跑不能停,道路畅通就没有意义。交通管理还应继续从精细化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市民的生活需求。”
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许丽萍代表以中环事故为例,建议在高架道路、大型桥梁特别是过江隧道进一步强化智能化的监控手段。“中环事故是因超载车辆违法上高架而引发,可就在事故抢修期间,仍有市民拍到有超载车辆顶风违法上高架。这些典型案件暴露出了上海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市民在问,到底是信息化监控手段不到位,还是信息化手段已有了,但管理和执法没有跟上?”
停车矛盾突出,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在交通管理上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市人大代表黄蓓以自己所在的居民区为例,就如何科学利用道路停车资源提出了建议。“我们居民区附近有两条马路,其中一条平时车辆并不多,应该是适合用作开放夜间停车的。但开放停车必须依托于精细化的管理,这需要执法部门付出更大的努力,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性化措施,相信周边的居民也会支持并配合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从事交通研究的市人大代表陈必壮则从如何建立道路交通管理的长效机制角度提出建议。在他看来,交通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和管理在整个交通管理体系中地位重要,“以杨浦区控江路拓宽工程为例,控江路是商业性干道,改成双向六车道后,南面的人行道非常窄,无法体现商业街的特点。此外,道路拓宽后无法实现行人一次过街,但有些路口没有设置行人安全岛,这些小问题实际上都会给交通管理带来新问题。综合交通治理需要长期坚持,但更需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在规划上要更科学合理,在建设方面也要做到科学布置,更重要的还是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和管理。”
针对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表示,未来上海还将继续加强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格执法,去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为进一步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好交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接下来,我们要在提高大数据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方面下大功夫。同时,以交通文明为目标,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共治。未来上海城市交通管理,还是要坚持公交优先。上海的交通要文明,公交要更优先、更便利,这也是国际化大都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