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8
运动

唯有“硬着陆”很伤人


    本报记者 陈海翔

    “一群被优惠活动吸引来就餐的顾客,吃到一半服务生告诉你,活动已经在昨日停止了,今天光临的必须全额埋单。”对于中国足协即将出台的中超新政,有网友作出这样的评论。在转会窗口打开之后出台这样完全颠覆过去球员登场规则的新政,难免有“店大欺客”之嫌。

    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那些早早完成新赛季阵容搭建的球队,现在看来非常恰当。原本他们已经进入了打造技战术体系的集训阶段,但现在,这些球队的主帅却不得不开始为了如何轮换外援,如何选拔出至少两三位1994年之后出生的球员而感到烦恼。

    “在之前的那份征询函出来之后,大家就已经有些心理准备了。”某中超俱乐部负责人的话非常中肯,“虽然这样的变动对中国足球有正面积极的帮助,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次变动能够有一个缓冲期,让大家有一到两个赛季的调整准备,是不是会更妥当一些?”如果缓冲期存在,情况的确将会好很多,各家俱乐部都能进行逐步调整来适应新政,而不是像如今这样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与新政相比,更加让俱乐部不满的是中国足协在处理如此重要问题时“一刀切”的方式和态度。据悉,这一新政并没有通过集体表决的方式,而是强制执行。在体育总局足管中心不久前刚刚注销,中国职业足球联盟即将于3月成立,各家俱乐部投资人将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大背景下,足协的这种变动方式无异于给所有人泼了一桶冷水。

    当然,抛开“硬着陆”式的改变所造成的慌乱,新政对中国足球肯定将会有所帮助。培养年轻球员一直都是各家俱乐部最想做同时也是最难做的事情,面对成绩压力,急功近利地买大牌内外援见效显然更快。但今后,U23球员的硬性规定也将迫使俱乐部不敢在任何一年放松培育青训力量,并给予佼佼者足够多的锻炼机会。

    “万事开头难”“长痛不如短痛”这些话都有道理,但如果能有一个缓冲期,那么这次初衷很好的变革也许将会让全新的中国足协得到更多的无条件拥护。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