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公维同记者 薄小波
昨天9时许,来自金山区档案局的“80后”女孩徐晓霞,静静地躺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将“飞”往北京,用于挽救一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据了解,徐晓霞是上海市档案系统首例成功捐献者,也是金山区的第28例。
徐晓霞是金山区档案局团支部书记,也一直是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分子。十年前,区里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时,尽管见不得抽血,但她还是把袖子一撸就入库了。去年10月,徐晓霞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与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初步配对成功。那个周末,晓霞回到家里,并没有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那段时间,徐晓霞正忙着到各个幼儿园和中小学宣传、指导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孩子们成长中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多么值得记录下来啊。而那个和自己初配成功的小男孩,如果自己不去帮他,他的“成长档案”很有可能就会终止。
徐晓霞把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没结婚呢,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晓霞一遍一遍地给妈妈解释:“毕竟能救人一命呢!”妈妈知道,女儿一旦决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拗不过女儿,但妈妈还是给身边捐过造血干细胞的朋友打了个电话,当从朋友口中得到不会影响健康的回答时,母亲放心了,转而开始想方设法为女儿精心准备营养餐,因为她知道,女儿身体抵抗力不是很强,常常感冒。徐晓霞也在金山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的微信群里,和捐献过的朋友们聊了很多,朋友们的鼓励让她彻底放下了包袱。于是,接下来一次次的体检、做高配、签字……
一想到再过几天小男孩就将迎来3岁生日,也将迎来一次新生,晓霞觉得做得太值了。当天下午,造血干细胞就将“飞”抵北京。“这真是一份奇妙的缘分。希望小男孩能够快快好起来,把自己的‘成长档案’写得棒棒哒。”徐晓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