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五
5
时评;国内;广告

以改革精神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沈荣华

    核心观点

    处在改革深水区的今天,必须以改革精神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中办国办最新颁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通篇体现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解开了“死结”,极大地释放了人才红利

    职称评价机制改革要走出“死胡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最近,中办国办颁布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拉开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这场大幕。

    处在改革深水区的今天,必须以改革精神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据笔者30多年的观察,在人才工作中,长期来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最受关注,问题也最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评价的主体错位。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行政评价”,而不是由用人单位来自主评价,结果是“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这是计划经济惯性思维使然;二是人才评价范围的狭窄。都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被视为体制内人才的“专属”。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因“职称瓶颈”频频遭遇职业上升通道的“天花板”,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挫;三是人才评价导向的偏差。过分强调学历、外语和论文,忽视品德、能力和业绩,甚至发展到学术造假;四是人才评价方法也不够科学。不是分类评价,而是“一锅煮”,要想评职称,都要熬年头,都要写论文、考外语和学计算机,等等。这四方面问题的叠加,导致原有的职称评价机制严重不适应已经快速变化发展了的新形势、新要求,逐渐走入“死胡同”。中办国办最新颁布的 《意见》,通篇体现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解开了“死结”,极大地释放了人才红利。

    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步骤

    ———以改革精神丰富职称评价方式。《意见》 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创新职称评价方式将起到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推动职称评审主体到位,这是职称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意见》 提出“自主评审”是这次职称改革的最大亮点,对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主导作用影响巨大。二是推动人才评价真正做到同行评议。专业人才评价一定要由业内来评、市场来评、社会来评。同行评议背后的实质是科学共同体评价、专业共同体评价,当前专业人才评价中充斥着的大量“伪同行评议”必须坚决纠正。三是推动分类评价,完善社会化评价机制。这是人才评价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步骤,是提升评价效能的关键一环。《意见》 提出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实行各有侧重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我国人才评价制度将更趋科学、合理、精确。从根本上讲,也更能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这对人才创新创造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和激励。

    ———以改革精神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据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非公有制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0%。《意见》 提出,“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这说明职称评审覆盖范围,正在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这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其意义和作用难以估量。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以人为本,有助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二是一视同仁,将对体制外人才普遍带来利好;三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扩大职称评审范围,是一次人才大解放,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评得上就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就能评得上”

    ———以改革精神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意见》要求,“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业系列,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这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方向。在发达国家,各类专业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非常发达,人才评价社会化程度很高。在上海、深圳等地区,近几年已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上海已部署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去年9月首批脱钩。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今后可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加快政府人事管理职能转变,大力发展完善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以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二要推动第三方专业化机构评价,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评价制度,提高人才评价的社会化程度。三要打造一支社会化的评审的专家队伍,适时调整、优化专家库资源,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以改革精神加强职称评审监督。《意见》中提出了加强职称评审监督的一些措施,笔者认为十分必要。下放权限绝不意味着政府就此放任不管,而是政府放权要到位,加强职称监督更要到位,放和管两者必须结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各类评审机构的资质。这是确保职称评审质量的第一道关,就是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二是把握评价标准这个核心。这里,破除“三唯”倾向、注重真才实学是重中之重,强调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特别是创新成果,并向基层一线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三是把握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要在全面实行岗位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岗位的职责要求、岗位的结构比例、岗位的专业技术标准开展职称评审,真正做到“评得上就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就能评得上”,因岗评人、能级相符。

    (作者为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