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决定性时期,也是虹口区爬坡奋进的关键时期。
过去五年,虹口区主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加快发展动能转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十二五”规划收官画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虹口区齐心协力,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对区级税收的贡献达到56.1%,比五年前提高12.3个百分点。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市下达目标。旧区改造实现新的突破,发展新动能加快集聚,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未来五年,虹口区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爬坡,勇攀高峰,努力开创虹口高水平高品质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虹口区坚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立“6+X”产业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北外滩,全国首个“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已经显现,全区共有4295家航运企业,航运高端业态加快集聚。
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公募基金已经落户虹口,形成财富管理高地影响力。虹口区还在国内率先成立对冲基金园区,引进华菁证券、中国邮储银行第二总部、重阳战略投资等优质金融机构和国内首家区块链实验室。全区各类金融企业超过1200家,以检测认证、法律服务、工程咨询等为特征的专业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形成稳定支撑。
虹口现代商贸业稳步发展,龙之梦虹口广场、瑞虹天地“星星堂”、“月亮湾”、北外滩星乐汇商业街等大中型商业载体落成开业。文化创意、绿色环保等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四个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占区级税收比重相比五年前提高5.25个百分点,亿元楼达到23幢。太平船务获批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区共有苏宁云商等总部型企业57家;建成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酒类现代商贸服务功能区等一批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 (试点) 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虹口区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战略愿景,统筹推进产业、功能、形态协调发展。未来五年,规划南、中、北空间布局,重点功能区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形成南中北功能区融合联动的新局面。南部金融和航运双重承载区将对标中央活动区(CAZ)定位,聚焦金融、航运产业,积极推动北外滩向功能综合的全球城市核心承载区转型。南部地区将基本完成旧区改造,新增商务商业载体190万平方米,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功能区;中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区。发挥历史人文、生态水系优势,聚焦环虹口足球场、环四川北路-音乐谷、环瑞虹新城区域,加强要素融合和功能提升,新增功能性载体90万平方米,成为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特色区域;北部地区将新增创新创业载体65万平方米,成为虹口创新活力的体现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域。在北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项目落地,深化区、校、院、所之间联动发展,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
“硅巷”促进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在上海“2016年新一批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成立仅一年多的“交享越龙之梦孵化基地”赫然在列。这个小小的创新驿站,仅仅是虹口区内星罗棋布的创新创业园区中的一颗“新星”。
虹口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23.4平方公里辖区内,居住功能占据主体,没有可铺陈开来用于建设科创基地的广阔空间。为此,虹口区近年来“螺蛳壳里做道场”深入挖潜,大大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创新创业活跃度得到明显增强。
通过一些老厂房的改造,加上现有写字楼、棚户区改造释放出来的空间,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园区,这就是虹口区正在尝试的“硅巷”模式。
按照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虹口区正在积极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硅巷”型科技创新区域。近年来,虹口区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全面落实科创中心建设举措,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
企业们慢慢发现,虹口的服务环境越发好了。目前,虹口区深入贯彻落实市科创22条,形成了“10+2”的总体产业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宏才工程”,推行“千百十”人才集聚计划,在大柏树地区打造上海国际人才港。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虹口成立了上海风险投资中心,引进中国风险投资促进会、天使成长营华东营、全球创新孵化联盟等重点功能性机构,积极打造风投资金和科技项目对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此外,虹口还加强与区内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了国家科技部绿色技术银行项目、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虹口扶持的创业苗圃、加速器、创新服务驿站等服务平台,共有21个众创空间和6个孵化器已建成并运行,其中“小马创业村”、“930创客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拓展。据统计,虹口区域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显现,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6%,科技企业区级税收从2011年的7.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9亿元。
着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城区形象品质不断优化
近年来,虹口坚持城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着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城区形象品质不断优化。虹口始终秉持“旧改为民、旧改靠民”的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群众工作、创新思路举措,在全市首创旧改前期启动“十全工作法”、推进收尾“七步工作法”,实现了速度、成本、稳定的有机统一,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改造二级旧里以下居住房屋60万平方米”目标。
近日,位于上海北外滩的白玉兰广场正式竣工,楼高320米的白玉兰广场也成为新的“浦西第一高楼”。上海国航中心西块、虹口SOHO等29个功能性项目即将竣工投用,金融街海伦中心等21个项目正在按节点建设。广中路北地道、北外滩220KV变电站、虹口港泵闸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北横通道(虹口段) 以及安汾路等6条区区对接道路有序推进,深化轨交19、20号线规划研究,居民交通出行、用电用气以及城区防汛排水等保障进一步加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建设,虹口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全区直排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截污纳管,区域降尘量比2011年削减50%,PM2.5年平均浓度完成市下达目标,绿化覆盖率由2011年的20.38%提高到2016年的20.88%,新建公共绿地2.34万平方米、立体绿化10.9万平方米,建成溧阳路等10条(段)市级林荫道,完成鲁迅公园等8个公园改造。
未来,虹口将推进虹湾绿地(一期)、临平北路绿地等项目建设。建成欧阳路、溧阳路、新建路等10条(段)全要素景观道路,打造2公里绿道,创建1个市级绿化特色街区和1条市级林荫道。新建各类绿地3万平方米、立体绿化3万平方米,更多高品质的生态空间将展示在居民面前。
补短板破难题,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哐、哐、哐……”随着镐头机的作业,虹口港边违法经营的摊铺、小区内违章搭建的天井被逐步拆除。2016年12月30日,虹口区开展2016年最后一次集中整治行动,共计拆违26处,面积730平方米;与此同时,2017年的整治工作全面部署:虹口区将在9月前力争实现辖区内集中成片违法搭建问题基本解决、无证无照经营问题基本解决、中小河道黑臭问题基本解决。
据了解,虹口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积极补短板破难题,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城区环境面貌、社会治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紧紧扭住制约长期发展的短板问题,虹口“创卫、创文”工作和“五违四必”整治扎实推进,共整治违法建筑45.6万平方米,其中“公字”违建6万平方米,违法经营8828处,规模性租赁153户,小区群租1481户,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区、上海市文明城区。全面完成2016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项任务,积极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道路交通秩序进一步改善。坚持管理和服务“两网融合”,通过“布点划片”方式,推进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建设,完成城管、房管、绿化市容等三家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力量下沉。
在“五违四必”整治中,虹口区坚持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巩固优化、防止回潮,逐步消除50条主要道路上的各类违章和顽症,基本消除无证无照经营。持续保持对违法建筑的高压整治态势,确保违法建筑“零增长”,有序拆除10万平方米存量违法建筑,完成全部“公字”违建整治。注重固化机制、固守成效,同步实施整治后的功能调整和环境提升工程。
新市北路1501弄是虹口区的一个老式居民区,临近江湾地铁站。2016年,这里6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是虹口区的第一个拆违点。如今,街道充分倾听百姓诉求,将拆违后的地块化身绿地。
未来,虹口还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区域降尘量控制在5.5吨/平方公里以下;落实“河长制”,全面开展区域内水环境整治,加大河道沿线拆违力度,加强源头治理,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
营造“惠民靠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虹口区坚持以群众期盼为方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积极营造“惠民靠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扎实推进各项惠民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活一直是虹口区委区政府实践的宗旨。虹口始终秉持“财力上有一份增长,民生上就有一份改善”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把发展成效转化为民生福祉。
在深化创业促就业方面,帮助引领5387人成功创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内,成功创建为市级创业型城区;在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方面,探索实行“养老嵌入家庭”模式,推进长者照护之家建设,全区共有养老床位6666张,居家养老服务对象2.66万名,享受老年综合津贴17.48万人,成功获评第四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方面,共投入各类帮困救助资金8.93亿元,惠及约324万人次。廉租住房受益家庭达到5588户,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彩虹湾城建设初显规模,完成各类旧住房修缮和整治1100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硬件在改善,虹口区的工作模式也在改善。在全市首创居委会工作“一点通”系统、“全岗通”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建成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501家。成功创建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在教育事业方面,虹口区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被确定为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区。虹口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打造“11253”模式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建、改扩建和修缮各类教育及医疗卫生设施97个,总投资53.21亿元。
在虹口区,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中共四大纪念馆、犹太难民纪念馆二期 (白马咖啡馆)、海派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已经投入运行,海派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也将助力区内文化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共有7个居民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外事、合作交流、对口支援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未来,虹口将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结合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建设,努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积极构建绿色生态、活力宜人、安全便利的社区公共空间,让居民群众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深入推进新一轮创业型城区创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为老服务,注重扩大供给,强化托底,多元参与,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完善“养老嵌入家庭”模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学前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积极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城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成南部和北部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进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区,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