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在篮球世界,NBA是绝佳的范本与模仿的对象。根据彭博新闻社提供的数字,即便影响力持续下滑、质疑声愈发响亮,两年前于纽约举行的NBA全明星周末,依然为这座摩登都市的旅游、餐饮等诸多行业带来了1.95亿美元的经济创收。2008年及2014年,这场盛事两度落户新奥尔良,极大推动了这座曾遭受卡特里娜飓风摧毁性打击的南部城市的灾后重建。
很多人将此归功于NBA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确实不无道理。全明星赛期间,除了球场上那些主角,众多娱乐明星以表演嘉宾或篮球爱好者身份加入,为其赢得了人气,也换来了赞助及转播合约。娱乐明星的影响力有多夸张,去年的NBA全明星周末,那场吸引了中国当红小生吴亦凡的名人赛上,看看场边数量庞大而又狂热的亚裔面孔就能感受得到。
这一切自然值得中国篮球借鉴,向来习惯于照搬美国模式的CBA全明星周末更是少不了类似尝试,但尴尬也时有发生。2011年,彼时尚未更名的五棵松体育馆,张靓颖的加盟成为那年全明星周末上最为热议的话题。赛场外,这位音域惊人的歌手占据着海报最显眼的位置,将本该成为主角的球员们挤到角落;赛场内,太多粉丝涌入不为篮球,只为目睹她的风采。这样的故事难免有些刺耳,但这过错既非来自于张靓颖或其歌迷,亦非篮球迷们或联赛自身,错就错在,CBA联赛的发展以及所属从业者们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支撑起大场面。
能把全明星周末做成极具商业价值的盛会,世上有且仅有NBA。竞技水平自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将之转化为社会影响力也并非易事。就像在公认的世界第二强联赛西班牙ACB联赛中,至今尚未出现全明星周末的影子,但在以篮球为国球的菲律宾,全明星周末却已颇具规模。
以上说辞并未是对CBA全明星周末的开脱,这一影响力并不大的所谓国内篮球盛事依然有着太多进步的空间,无论是对话题、热点的制造,或是对球员、赛事的包装。然而,在CBA于国内的影响力足以与NBA比拟前,要指望其举办得多么热闹、成功,或是为举办城市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并不现实。CBA与NBA全明星周末的根本差距,并不在于所谓的形式或是细节,而是联赛本身。换言之,NBA是绝佳的学习对象,但绝不该成为衡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