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便捷”、“政策”、“出行需求”,这三大要素将撬动汽车分时租赁市场。然而,车不是说开走就能开走的。
以在环球车享上租车为例,首先,你需要下载一个叫EVCARD的App然后注册登录,上传身份证和驾照的照片进行资料审核。资料审核完成后,会收到一张银行卡大小的感应式会员卡。前往你租用车辆所在的网点,用会员卡在前风挡处感应器的位置刷一下,就可以开门用车了。不过,事实上不带会员卡,用手机也可以解锁。
需要提醒的是,有了这张卡片,你还是无法马上用车,享受此类服务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交押金。EVCARD的押金为1000元,可以直接在App上完成缴纳。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之后,记者在本周四下午进行了一次尝试。在万里社区打开App,查询最近有可用车辆的网点,距离最近的是一公里左右的同济沪西校区网点,显示还有2辆车。然而点进去后,却显示该车为“内部限制不能预约”;而附近的李子园网点已经没有车辆。
继续查询,发现离记者最近的是上海西站的网点,距离为1.3公里,显示有2辆奇瑞EQ电动车可以提供服务。记者选中一辆续航里程为150公里的车,确认预约。系统提示订单保留15分钟。
记者立刻出门,步行前往网点。问题来了,偌大一个火车站,车停在哪里? App只有大致的地图定位,却没有告之具体的车辆位置以及如何到达。记者拨打客服电话,在经过长时间等待之后才接通。客服人员表示,车辆停在地下车库B3层。最终,当记者千辛万苦找到预约车辆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订单被自动取消。
于是,记者再次打开App想预约眼前这辆车。但是系统显示,该车转眼之间已经被其他人预订。不甘心的记者看到边上还停了两辆奇瑞EQ,决心再试试。预约其中一辆成功,用手机解锁,上车!
然而,当记者发动车辆的时候,却发现车子毫无反应。简陋的排挡一共只有R/N/D三种模式,不管如何尝试,车子就是纹丝不动。在折腾10分钟,收费5元之后,记者放弃了,无奈选择还车。
于是,记者鼓足勇气又尝试了第三次,租剩下的最后一辆车。系统预约成功之后,手机却无法开锁。系统显示:离车距离太远,为了车辆安全,请在车辆附近操作。而事实上,这个时候记者就站在车的边上。客服人员在电话里说,可能是信号不好,建议重启App,如果还是不行,建议选择其他交通工具。
在反复尝试10分钟后,锁终于打开了,车辆启动也算顺利。不过单从这辆车的车况来说,并不能让人满意。车身外部和轮圈有不少摩擦痕迹,后备箱内也比较凌乱,车内还有不少烟灰。在使用时,不经常接触电动汽车的司机们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以这辆奇瑞EQ为例,加速很轻快,但是刹车就非常生硬。
与共享单车不同,用车完毕后分时租赁的必须开往最近的网点,将车辆停在专用停车位上,并在App上确认用车结束。但问题是,这些停车场都位置偏僻,且没有明显提示牌,对于第一次还车的司机来说非常不方便。记者选择李子园的网点还车,尽管是在同一个停车场,如果不把车停到专用位置,系统并不能正确识别。在询问停车场保安之后,记者多花了5分钟才把车停到了指定位置。
最后,记者花17分钟驾驶约2公里之后完成了这次体验,系统显示价格为8.5元。支付用车款项,整个过程就算结束了。
从目前来看,使用EVCARD分时租赁业务,需要提前预约,找好网点再去取车;用车结束后,还需要找好网点去还车。整个过程都需要用户自身提前做好一定的计划,离共享单车“随用随还”的用户体验,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