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XR16
文汇学人;视界观

“马负文豹”与豹猎的文化史






    陈晓伟

    驯兽在皇家狩猎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猎鹰、猎犬、大象及猎豹当数最重要的四种。其中,豹猎是一项风靡欧亚草原的狩猎活动,有着十分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

    与其他朝代相比,蒙元一朝尤为盛行豹猎活动,这种专门用来追捕猎物的驯豹是随着13、14世纪东西交通的彻底贯通而从西亚、南亚及非洲地区传入蒙古宫廷的。比如,在 《元世祖出猎图》中的“马负文豹”形象就很引人注目,这幅图底端中部有一位来自中亚或西亚的胡族骑士,其所乘马鞍后面铺有鞯垫,上面蹲踞着一头文豹,豹口用皮索套住,那根拴豹的绳索牢牢地握在这位骑士手中(图①)。

    追溯“马负文豹”的文化史渊源,既可以解释此类形象广为流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意义,也能进一步发掘草原豹猎活动的内涵。其实,“马负文豹”这种驯兽方式及豹猎习俗起源甚早,哈蒙教授研究意大利伊特鲁利亚文化的坎帕尼亚石窟壁画时,就曾注意到赫淮斯托斯神话图案中见有马背托豹的艺术形象(图②),由此推断作画时间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

    中国古代狩猎历来就有使用猎豹辅助捕兽的习俗,最早可能起源于西汉时期。但汉朝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史料中罕见其踪影,直至唐代才再次出现了有关猎豹的文物和文献记载。在唐代宗室墓葬出土的各种造型狩猎陶俑中,就有马驮猎豹类型。例如,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胡人骑马斗豹俑”、金乡县主墓“骑马带豹狩猎胡俑”,一般认为,这两尊陶俑造型与唐朝盛行豹猎活动密切相关。

    至于古代中国书画作品及文献中涉及“马负文豹”,或始见于北朝时期。展子虔名作《齐后主幸晋阳宫图》,描述的是北齐幼主高恒游猎太原晋阳宫的场景。元初郝经据此题诗云:“马后猎豹金琅珰,最前海青侧翅望。”所谓“马后猎豹”,或将猎豹放置于马鞍之上,极有可能类似于坎帕尼亚石窟墓穴壁画中出现的马驮文豹形象。

    契丹时期,豹猎活动蔚然成风,辽朝皇帝打猎时所使用的驯豹大多来自西域贡献。如重熙年间,回鹘阿萨兰遣使贡文豹。辽朝驯服猎豹的过程曾为宋朝使者所亲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引《契丹风俗》说:“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尝出三豹,甚驯,马上附人而坐,猎则以捕兽。”这是天禧四年(1020)宋朝宋绶出使辽朝时在契丹皇帝驻牧营地的见闻记录,其做法是,将猎豹置于马背鞍鞯上面。这种驯兽方法显然与《元世祖出猎图》驾驭方式相一致。

    蒙元时期“马驮文豹”不仅见于《元世祖出猎图》,还有与此相关涉的同时期文献为证。下述三例:第一,1254年,西方教士鲁布鲁乞赴哈剌和林朝见蒙哥汗,亲历印度国王遣使向蒙古大汗进献文豹,称“他们带来了八只豹和十条猎狗,这些猎狗受过训练,可以坐在马背上,像豹那样”。意谓驯豹可以蹲坐于马背上面。第二,马可波罗游历大都城,叙述元世祖忽必烈汗“每周亲往视笼中之禽,有时骑一马,置一豹于鞍后。若见欲捕之兽,则遣豹往取,取得之后,以供笼中禽鸟之食,汗盖以此为乐也”。第三,杨允孚作上京纪行诗《滦京杂咏》提到:“两行排列金钱豹,钦察将军上马驼。”上述三种文献互为印证,皆称可以将文豹负载在马背之上,便于打猎时迅速放纵驯豹追捕猎物。

    不过,欲使文豹稳稳当当地坐在马背上,在出猎时卓有成效地捕获猎物,即如上述图像资料所呈现“马驮”的样子,必须得经过驯豹师一番精心调教。根据阿拉伯文献分析这种驯兽途径:豹师牵来一匹特别老实驯顺的马,马臀部装上鞍鞯。他骑在马上,用右手攥着牵豹索,把盛满食物的盆子放在背后的后垫上,一面摇盆作响,使豹子感到铁环声,一面不停抖动牵豹索,直到它窜上后垫。最后一个步骤,豹师把豹子放在离马一百步的地方,然后呼叫豹子,使豹子跑来窜上后座。

    13世纪伊斯兰风格银烛台周围所镶嵌的狩猎图案(图③,实物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这组图像对豹师驯养文豹过程的诸多细节有着生动展现。

    与上述域外驯豹场景互为补充印证的图像,还有唐朝懿德太子墓葬出土的驯豹壁画(图④)。该壁画位于第一过洞东、西壁,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实,四位男侍手牵豹子作行进状,豹子的颈部套有牵豹索。这实际是驯豹师正在驯服文豹。上述两幅图中,可见豹师手执一根棍仗,应是驯豹的辅助工具,最后一关键步骤就是试着让已经能从容坐在马鞍垫上的文豹捕杀猎物。伊朗镶银烛台驯豹图案和唐懿德太子驯豹壁画中,都以鹿作为诱饵,如此反复训练文豹的捕猎本领。

    经过长期驯服的文豹,确实能在狩猎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猎捕野兽的场面特别具有观赏性。王恽在《飞豹行》中感叹“以豹取兽何其雄”,此即蒙元宫廷贵族嗜爱豹猎活动之具体缘由。由此可见,《元世祖出猎图》是以“马驮文豹”作为现实生活的写真,如实描述元世祖忽必烈秋狝盛景。元人张之翰《题秋山猎豹图》叙述这番惊心动魄的豹猎场景:“霜风烈烈百草枯,鼓山山头日向晡;石头高低路崎岖,荒林叫狸号妖狐。有物突出惊前驱,大于雄彪小于菟;绣衣将军臂雕弧,霹雳一发金仆姑。金团袍裂一大呼,老涎淋漓血模糊。”

    张氏题咏对象《秋山猎豹图》的作者及具体所指,今虽无考,但据诗题所云“秋山”,知该幅画内容为辽金元时期某皇帝举行秋季大围猎。诗文中“大于雄彪小于菟”是指体态介于彪(猞猁)和虎(菟)之间的文豹,它一经发现目标野物便会迅速出击,顷刻间将其捕获猎杀。

    《元世祖出猎图》是对蒙元宫廷狩猎的真实写照,从中所见胡族骑士鞯垫上面蹲踞文豹,与蒙元宫廷盛行豹猎活动相关联,以此为线索勾稽内亚大陆范围内相关主题的草原游猎文化图像,可发现这种艺术造型具有非常典型的游猎文化特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