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以往研究比较多从中国的角度谈江南文化,在文博界和社科界的强强联手下,我们可以大胆跨前一步,打通古今中外,从全球史的视野审视中国的江南,应该大有文章可做。”昨天,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的“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如是说。当天,上博与上海市社联携手推出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同步启动。
“我曾经提醒学生,中国的乾隆皇帝和美国的华盛顿总统其实是同时代的人,大家很惊讶,好像这两个人风马牛不相及凑不到一起。”戴鞍钢表示,受学科划分等影响,学界之前较少关注世界的中国江南,如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研究是可行且必要的。比如,近年来全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打破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不再单一从西方学界的立场上看待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认为世界文明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这个过程中间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改变,大大拓展了全球史研究的空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关注点。
回到江南研究,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学者中,都有一些顶尖的江南史研究专家。上博人民广场馆正在热展的“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这个展览构筑出的历史画卷,让大家直观感受早期全球化,理解各个文明皆有所长,并始终相互学习。“过去的相关研究比较单向,侧重西方对我们的影响,忽略了我们对西方的影响,其实交流是双向的。”戴鞍钢说,马可·波罗笔下的富庶江南乃至丰饶中国,激发了欧洲人几个世纪的东方想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流传于中国,在外国也有很多人知晓。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刮起了长达三四百年的中国风,并且拓展为中国文化热,这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展厅中可以领略到。钱锺书在牛津大学完成的学位论文,探讨的就是17至18世纪英国的各式文献中对于中国的特定解读与想象性塑造,以此清晰地描画出了中国形象在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演进历程。
伴随物质文化史、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史等研究的推进,以及中外文博界、文博界与学术界等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探讨世界的中国江南已经具备了基础。戴鞍钢建议第一步可以围绕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时代展开。“中国远洋探险是比较领先的,比如郑和下西洋早于大航海时代,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走得更远。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把相对疏离的世界各地连接起来的是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在他看来,中国的探险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值得被更多“看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诗心·美学,正是江南文化生生不息以及打动无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要义所在。“这是全人类善良的人们所共同向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更有助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戴鞍钢说。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两季共二十期,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价值,又以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新一季将聚合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沪苏浙皖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为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