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马克斯的版画《鼓手》。
■主办方根据鲁迅留下的《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目录》,从馆藏中梳理出66件版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3件版画原拓,25件出版材料(期刊、书籍、宣传册),16封与版画收集、出版相关的通信,以及当年使用过的铜版、木框等,以物证史
■本报记者 许旸
鲁迅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他积极推介国外版画新作,自费编印画册、举办展览,影响了一代代青年投身木刻版画创作。1933年他拿出新近收藏的66幅版画,在千爱里40号(今虹口区山阴路2弄40号)举办“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亲自参与展览的目录选定、展品装裱、展览宣传等各环节。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共同努力下,这批版画再次合璧,连同相关珍贵史料共138件/套,昨天起在新开幕的“重回1933‘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集中展出,全方位重现了1933年展览现场。
主办方根据鲁迅留下的《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目录》,从馆藏中梳理出66件版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3件版画原拓,25件出版材料(期刊、书籍、宣传册),16封与版画收集、出版相关的通信,以及当年使用过的铜版、木框等,以物证史。策展团队抽丝剥茧,梳理了展览动因,找到证明办展前、中、后的历史材料与人物关系,将展览缘起、展品征集与布展过程等细节道来。
鲁迅毕生收藏外国版画原拓近2000幅,这些版画的展示、研究和出版,推动了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引进收集外国版画,少不了国内外朋友支持,围绕涉及藏品,展览讲述了徐诗荃、史沫特莱、周建人等人帮鲁迅“代购”版画的经历与通讯,也展示了鲁迅向朋友们咨询印刷问题、办展场地、介绍版画信息的信件,在书信往来中追溯收集作品、出版宣介、展览推广的踪迹。
比如,“从《铁流》到《引玉集》——引入苏联作品”板块,即以版画原拓、手写备注、书信等史证材料,讲述《铁流》出版过程中,鲁迅如何在曹靖华的帮助下联系到苏联版画作者,克服战争影响、国际通讯受阻等层层困难,最终收集到大量版画展出,并出版木刻版画集《引玉集》的过程。
1929年,董绍明、蔡咏裳翻译的小说《士敏土》出版,将书寄给鲁迅。1930年经由徐诗荃帮助,鲁迅购入德国作者卡尔·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版画。1930年底,鲁迅将插图部分影印出版,成为介绍木刻版画的重要书籍。
凯绥·珂勒惠支是鲁迅极推崇的一位画家,认为“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他的评价经时间验证,直至今天,珂勒惠支仍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览首次梳理了珂勒惠支作品引入国内后的早期宣介出版,不仅有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中提到的原版德文画册,还有珂勒惠支版画在《现代》和《译文》杂志上的印行,以及其他1930年代原版广告册和国内期刊,方便观众了解其作品在国内最早的传播情况。鲁迅收藏的《织工一揆》和《农民战争》两套版画原拓共13幅,也是珂勒惠支以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的实践。展签均使用鲁迅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原文。
1933年展览场地千爱里40号为现虹口区山阴路民居,和内山书店旧址、内山完造旧居、鲁迅故居、木刻讲习会旧址在地理空间上非常接近。此次展览地点则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策展团队走访原址,将空间细节加入展厅设计,入口还原了千爱里的庭院,陈列着鲁迅与内山完造的信以及两人合影。当年展览现场的植被环境、建筑外立面质感与色彩、家居细节也被“复活”,设置了“天井”“室外门廊与公告栏”“室内民居”“书店”等场景,让观众在移步换景间,重走1930年代鲁迅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