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嘉旖
咖啡店、内衣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商业业态,却在百年愚园路找到了“共生”方式。
昨天举行的上海2024参事国是论坛上,市政府参事顾洪辉以实际体感注解着他眼中两家小店相似的情怀。
上月开业的“三顿半”咖啡店,跳脱出传统印象中的统一连锁门店风格,用小罐子、咖啡渣和退役远洋渔船作为回收材料,替代了咖啡店的房梁、立面红砖以及户外桌凳、展台。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得来访顾客探寻常规之外的生活美好。
另一家扎根多年的“老伯伯内衣店”,货架上不仅整齐陈列着性价比颇高的各式中老年家常服饰,更有如今已近乎“绝迹”的老上海流行的“节约领”。一批忠实拥趸不仅为物品而来,也为情怀埋单。
从网红到长红,参事们认为,城市街区更新中注入人民城市理念,尤其需要转化以往摊大饼式的规划思维,不必一蹴而就,不妨通过渐进式微更新,逐步回应群众动态变化的多样需求,让人民城市兼具魅力、活力。
找到“快乐配方”,增添空间魅力
从设计学角度,市政府参事吴志强认为,城市空间中看似意外的混搭组合,有其内在规律。不同业态之间需恰到好处地相避、相安、相融、相生。
以其所在的团队为厦门设计的火车站、地铁站为例,传统方案中,设计师通常只会标注某空间可用作餐饮服务。可如今,设计图精细化至空间需要引入川菜或是粤菜。这背后,实则是将空间中不同人群的行为方式、特点习惯提前纳入规划,预先设想好“空间谁来用”。其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正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积淀的大量基础数据。
回到愚园路,其结合自身特点找到的“快乐配方”是保留和修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比如,愚园百货公司原址为中国邮政速递长宁物流营业部,如今仍保留了罗马柱、老式壁炉等历史痕迹,并打造成集咖啡、艺术、潮流等元素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故事商店”嵌入了故事树洞、共创空间、共益平台、艺术商店等多样功能,让顾客通过与“一日店主”交换故事或物件,有了与店铺独特的交互体验。
但复刻老街、老建筑并不总能奏效。
吴志强谈及浙江省台州市的案例,老街改造后,空间品质大幅提升。可环境焕新并未换来客流注入。为了挽救这条冷清的老街,设计团队用数字手段激活老店的文化历史故事,以毫米级的精细度打造了“虚拟+现实”的商店,用丰沛的人文故事激活老街。
“用数字来发现规律,用规律来做城市,把老百姓流动的心情投射到空间形态设计上。”吴志强认为,人民城市的空间设计“有规可循”,关键在于精准配置“快乐配方”。
走出“网红不长红”,激发街区活力
不少参事还谈及一类现象:网红不长红。部分城市街区耗费重金改造焕新,初期引来了不少流量。但大客流未能有效转化为“消费流”,来往顾客常常是“高频率不消费”。
顾洪辉认为,这是因为商街改造中,规划者有时会忽视“居”的需求。愚园路改造的案例值得咀嚼。其为满足毗邻居民的实际需求,鼓励开办社区食堂、智慧菜场,支持修伞、配钥匙、改衣裤等便民服务。“小修小补”的商业服务看似经济利润产出不大,却凭借高频次的刚需服务,实现了消费流的细水长流。
这样的活力,还能触发连锁反应。有参事观察到,部分街区改造后所保留的面包房,会在晚上打烊前,把没有卖完的面包直接送到周边敬老院。还有一些历史建筑门前的空地,被精心改造成小花园,路面还铺设防滑砖面,提升步行友好度。
业态混搭后改变了“街区气质”,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参事们认为,人民城市空间营造中要秉持系统思维理念。国务院参事甄贞专门谈及“全周期管理”。就像城市交通系统,要综合考虑交通规则、驾驶员素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实现系统的最优运行。
街区改造亦是如此。从一家不起眼的早餐店到营收有限的杂货铺,都可能成为触发活力的“关键枢纽”。而类似不经意的细节,需要从持续不断的人民共商共议中敏锐地捕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