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麒鸣——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王筱丽
200余件珍贵影像资料、50余件珍贵文物档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跟着一代京剧宗师周信芳的脚步走南闯北,从拜师学艺到自成一派,再到流芳百世,一睹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振奋人心的艺术人生。昨天下午,“与时麒鸣——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2025年是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诞辰130周年。作为“纪周”系列的“第一炮”,展览也正式拉开了“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的大幕。
京剧大师周信芳及其创立的京剧麒派艺术,是京剧老生流派之一,却又超越了流派、行当甚至是剧种之别,其“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演剧观念与“歌台深处筑心防”的社会责任感,引领京剧创新发展,更对当今戏曲现代戏的创演具有深远意义与重要价值。
步入展厅,首先会被序厅中的“海上麒麟·周信芳演艺地图”吸引,14幅声情并茂的演剧角色漫画,为大师一生600多个剧目、700多个角色作引。据了解,展览分为身临麒境、麒开艺境、麒光熠彩、麒艺流芳四大板块,以翔实史料、权威解读,全方位展现周信芳作为戏曲艺术一代宗师的杰出成就与艺术家品格。展览中有不少珍贵展品为首次公开亮相,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911年,周信芳在海参崴演出期间亲自整理并手抄的《周信芳戏目》,包含《三字经》《恶虎关》《跑城》《八大锤》的人物单本剧本,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周信芳手稿。展览中展出的内页内容是《八大锤》的王佐单本,可以看到周信芳遒劲工整的字体。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周信芳的代表作之一。他饰演的“萧何”一角也成为麒派弟子必学的经典角色。然而,一张1922年5月4日丹桂第一台的日戏戏单,却让人意外发现,原来在“萧何”之前,周信芳还在剧中演过“韩信”。在戏单上可以看到,那天上演《连环计》《武家坡》《萧何追韩信》等剧目。当时周信芳的内弟刘奎童初到上海演出,周信芳为其编写打炮戏《萧何追韩信》,让刘奎童饰演“萧何”,自己挎刀配演“韩信”。次年北上时,又将此戏重排上演,开始饰演“萧何”。
“周信芳作为海派京剧的杰出代表,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完善与上海这座城市是分不开的,参观展览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观众可以看到大师早中晚期的代表作,了解他的一生。”当代麒派领军人陈少云告诉记者,麒派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人”。作为麒派第三代弟子,他的学生不仅有上京的、戏校的,也有全国各地地方戏演员如黄梅戏、河北梆子等,“麒派的影响不仅在京剧”。除了传承大师的经典,陈少云也在不断探索新创,如新编戏《宰相刘罗锅》《狸猫换太子》《成败萧何》等。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周信芳的珍贵老照片在AI技术加持下“活”了起来——连台本戏《封神榜》中人物得以精彩亮相、“走马灯”中老徐策也足下生风。与此同时,观众还可以在微型放映厅内欣赏到高清修复版《斩经堂》,彩色戏曲片《清风亭》《徐策跑城》《乌龙院》片段。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展期内面向大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