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2-10 第2817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流光其声

       袁新
      
       有一群执着的合唱爱好者,从上海各高校繁忙的学习和各行各业忙碌的工作中走来聚集在一起,一支专注于演唱无伴奏合唱作品的合唱团:流光合唱团,于去年秋天诞生了。在其艺术总监陈晟看来,无伴奏合唱不仅能展现团队的综合音乐能力,更因为它还蕴含着超越单纯音乐审美的深刻社会文化意义——自然性、崇高感和灵动性,“‘返璞归真’是无伴奏合唱的底蕴,也是流光的不懈追求”。
      
       今年春天,流光的专场以李叔同的《春游》作为开场曲,向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多位先驱致敬;而《渔舟唱晚》等无伴奏合唱新作展现出百年来中国无伴奏合唱发展的缩影。下半场为六首国外无伴奏合唱经典作品,从拉莫、贝多芬,再到布鲁克纳和柯达伊等,创作时间跨越300多年,几乎囊括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的所有重要时期。每曲唱毕,现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不久前,流光在贺绿汀音乐厅迎来了又一次的专场演出。音乐会从贺老的两首作品《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垦春泥》开始,然后是黄自的《花非花》《点绛唇·登楼赋》,再到中国合唱百年经典作品《牧歌》……选曲饱含了合唱团不忘传统及其对中国合唱作品的敬意。下半场外国作品的选曲则更加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乐圣”贝多芬的抒情赞美诗到当代国际合唱代表作品《睡吧》,从欧洲各地民谣再到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团努力地展现人声艺术的时空多样性。
      
       流光的舞台,意在对悠长唯美之中国意境的展现、对中国合唱艺术和中国文化之深邃内涵的表达,以及陈晟称之为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的一个特性——即“人声风景画”的呈现。摒弃乐器的干扰,在舒缓、线性的旋律推进中,在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中去静心聆听、去感受纯粹人声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是合唱团的努力追求,也是其美学特征。以观众最爱、篇幅最遥远、音乐色彩变化最丰富的《渔舟唱晚》为例:“系舟古岸旁,石磴上苍苔,残霞犹挂远山崖,歌从江边来。”这首合唱,让歌者与听众仿佛一起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山水,身随风动、波动、影动。“烟雨平生事,一蓑水天任往还,休说江头风波恶,人间行路难。”又是借苏辛之口,表达了今人对豪放旷达人生态度的追索。在纯净、空灵和悠长的旋律推进中,当声音在空中碰撞,当优美的泛音飘荡,时间凝止。这一刻也就成为了无论是歌者,还是聆听者们心中共同的人生一刻:超越日常与自我,获得宁静并直至抵达丰富与救赎,此谓“艺术让人成为人”。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美学文艺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