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走进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日本诗人野村喜和夫惊喜地发现这家上海书店里居然上架了一批日文原版著作;在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坦言,投身写作时真正在乎的是“他者”;在上海报业集团参观时,澳大利亚诗人罗斯·范·森在互动留言墙写下“希望是最伟大的礼物”……日前,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落下帷幕,但诗意仍在绵延,上海在多位外国诗人心头镌刻下特殊的印记。
为期五天的诗歌节,中外诗人、诗歌爱好者们相聚多场系列活动并展开交流。“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中法诗歌交流论坛现场,诗人臧棣观察到,法国诗歌特别注重生命主体的精神强度或灵魂的强度,“相对来说,中国古典诗不那么突出自我,更侧重天人合一;但法国诗歌里特别强调即便身处被异化的荒诞世界还是要突出生命的强度”。
今年诗歌节主题里有个“和”字。“长期以来,现代诗意屈从于人和万物的对立。而我现在的感触是,诗和万物的关系,在根本上讲,是一种友谊的关系。人和诗的关系,人和事物的关系,都可视为各种形态的生命的友谊。”对臧棣而言,诗的友谊,意味着需要改变过去多少带有居高临下的眼光,去重新感受体悟人和世界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生命的体会中更深地接纳人和世界的本质关系。通过新的融合,诗促使我们获得更深刻的生命自由。”
虽然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但诗歌承载了人类共同情感,引发更广泛共鸣,是心灵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奖获奖者让-皮埃尔·西梅翁最新诗集《诗的复活》首发,以敏锐从容的语言,歌颂自然与生活。他坦言:“每一首诗、每一个诗人的书写都是为了跳出自己、走向他者,和他者之间建立理解。”在他看来,我们和他者的相遇是通过“和”,而这个“和”就是“爱”,通过“爱”人才真正地相遇。“诗歌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利己、逐利、追需,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那就是一致的生命。我相信,诗无论长短或优劣,都代表着人类意识的进步。”
“我来到此时此地,拥抱整个中国诗歌。”法国诗人塞尔日·佩用如诗的语言现场即兴抒怀,他说:“诗歌从来不是对着一面镜子能做出来的。诗歌是打碎镜子才能跳出来的。我们只有在碎了的镜子在地面的反射下才能看出来,掉在地上的玻璃碎片,似乎有一个影像点醒我。但是我们错了,实际上是一个使者瞧着我们、紧紧地拽着我们的胳膊。我是另一个,两个人拥抱时的亲吻,他们为了相爱。”
诗人西渡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诗歌对他而言是拯救,“作为个体的我失去了交流的愿望,但我的诗依然有交流的意愿。是我的诗把我带到这里,带到了朋友的面前。诗歌带来相遇,让我们克服个人的软弱”。在诗人蓝蓝看来,“诗歌通过语言在时光中、在不断的阅读中复活了一个诗人的生命”。
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穿越诗歌的星空——60位中法诗人双语诗选》被作为礼物,赠给中外诗人。“我们把中国从唐朝到现当代的30位优秀诗人,与法国30位从古代到现当代的诗人合在一块,诗选的合作正体现了‘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主题。”该书主编、诗人张如凌发现,越来越多女性创作者“被看见”。“中外女性诗人的诗歌作品,在风格上经历了从婉约含蓄到自我探索,从热情想象到实验创新,从挑战抗争到多元融合,直至现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不断变革下的流动性。这些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展现了女性诗人自身在艺术表达上的锐意探索。”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表示,在中法建交60周年契机下,通过诗集翻译出版等形式夯实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有助于扩大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