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博物馆“未来之门”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懿
2027年,黄浦滨江有望迎来一座世界级的工业博物馆。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建设昨天启动,其工业画卷式的设计也正式亮相。据透露,上海工业博物馆将对标全球定义、世界眼光,构建“工博馆+”生态圈,努力成为工业旅游新地标、工业记忆承载地、工业文化会客厅。
据悉,上海工业博物馆选址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标志性的外观元素,包括以工业画卷式的连续波浪形屋面演绎工业浪潮;“滨江大台阶”作为建筑与滨江水岸共生的重要过渡;“工业之门”将作为首发首秀、时尚消费体验的开放空间;配套的翻译馆和船舶馆延续工业旧址记忆与黄浦江两岸世博地带的肌理。
总体上,上海工业博物馆的建设,将顺应当前博物馆发展趋势,在体制机制、展陈技术、空间功能、文化消费等方面突出变革特征,并探索“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营”模式。特别是在布局和运营方面,上海工业博物馆将通过建立合作联盟,串珠成链,构建起“1+N”的上海工博馆体系。上海工业博物馆将成为上海工业博览的总入口、“旗舰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文明展示平台,突出“城市空间+数字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多元融合、“工商文体旅教科传”的功能复合。而散布在全市、特别是沿黄浦江畔留存的上海工业遗产体系,将随之联动构成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上海制造“城市展厅”。
目前,上海工业博物馆正在进行藏品征集,而首批藏品已完成收藏,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只电灯泡——“亚”字牌白炽灯,到中国自行车工业自主设计和制造的起点——1955年造的永久牌自行车,再到充分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万吨水压机(1∶1模型),以及上世纪70年代广受欢迎的红灯711收音机等。
主管部门还透露,正式布展时,上海工业博物馆将以“数字化+逆数字化”方式、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多元演绎工业流程、工匠精神、工业文明。比如,将结合江南制造总局原址,在历史场景中讲述历史故事;用“三线建设”亲历者的档案,再现“三线”精神;以“万吨水压机”等标志性展品,展现中国工业的力量;以“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老一代“四大件”、大白兔奶糖等典型的“上海制造”,书写工业改变生活的脉络。
据介绍,上海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主体为上海工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与隈研吾事务所联合设计,预计建设周期30个月,其间还将同步推进上海工业博物馆与中国船舶馆一体化建设。
第十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市工经联专家委主任蒋以任,副市长陈杰,市政协副主席肖贵玉出席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