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昨天,由全国近6000位知名业内专家参与评选的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上海发布。全国共100家医院上榜,45个专科(前10名)榜上有名。这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的公益性项目,也是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连续第15年发布。今年,排行“表达”有重大调整,对百家医院从以往的“第1至100名”改为梯队等级制,上海4家医院列入最高等级。
上海8个学科列“全国第一”
今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在医院名次的“表达”有重大改变,百家医院由原来的第1至第100名顺序排名,改为不直接排名,而是分“A++++”“A+++”到“A”五个等级,每一等级20家医院,“A++++”为最高等级。同一等级中,医院按地理分区编码(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院名笔画排列。
从新公布的榜单看,在最高等级“A++++”的20家医院里,上海4家医院榜上有名,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最高等级的20家医院里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湘雅二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
上海共18家医院位列百家医院。从学科看,《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45个学科中,上海8个学科位列全国专科声誉排行第一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皮肤科,以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内分泌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消化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小儿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整形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全科医学。
希望医院专注学科建设
今年的评选仍然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因素,同时采信权威第三方数据综合评估。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此次“表达”改变更深的逻辑在于重申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的初心,即以学科声誉为魂,客观、公正反映全国医院一流专科的顶尖水平和该专科领域的临床实力,为老百姓治疗疑难杂症指点迷津,希望不要让医院纠结于“毫无意义的0.001分之差”。
高解春谈到,此前有专家认为有时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分值差距太小,其实分不出高下,如今改变“表达”就是希望各医院把注意力放在学科建设和临床能力的提升上。
“一个医院的好坏,病人满意不满意,最终还是看你的临床专科能力的优劣。”高解春强调,从国家宏观目标来说,即便是县级医院也应有核心专科、支撑专科和特色专科,大医院则要有专科群。专科能力的提升,让老百姓每一种疾病都能在各级医院的网络中找到最好的医院、最佳的专科。
区域排行让更多医院“被看见”,做强专业“让百姓找到你”
有人担心,排行榜会否加剧就医的集中化,无益于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因此,复旦版《七大区地区专科排行榜》2015年全国首度发布时,就将我国的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西北区作为独立的单元。如今看来,作用和影响已在显现。
高解春解释称,《七大区地区专科排行榜》发布后,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许多原来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默默无闻的医院一夜间榜上有名,尤其在西南、西北地区,这种现象更突出,如西北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西南区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北区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这些医院如今都排在七大地区排行榜的前列,“被看见”了。二是有些拥有拔尖学科的医院,虽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但因其专科实力有强有弱,在区域排名时反而被学科实力均衡的医院赶超,如华中区的湘雅二院在全国排名中比湘雅医院靠前,但在区域综合排名中,湘雅医院排在湘雅二院前。总的来说,那些从未在全国排名中“出现”的较优秀医院,会在区域性排名中得到激励。
“过去,老百姓拿着我们的排行榜到处找医院看病,其实更应该找一家医院的好专科看病才更对。而每家医院只有通过专科能力的提升才能使老百姓想起你、找到你。”高解春强调,希望复旦版排行榜真正成为学科建设和专科能力提升的标杆,成为老百姓就医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