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现场正中的“巴黎”系列屏风和沙发。(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何谓摩登?装饰艺术(Art Deco)又指怎样的风格?中法建交六十周年、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诞生100周年之际,上海外滩源壹号百年老洋房近日迎来“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以装饰艺术牵起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与城市文脉的世纪渊源,让“摩登”一词在人们眼前具象化。
这是一场上海与巴黎装饰艺术的全景式描绘。转角扶梯下邂逅金色欧式扶手沙发,于挑高的建筑中庭围观数十把椅子错落叠成的偌大“雕塑”……参观洋房的过程,也是与家具、织物、器物、服装、珠宝、影像、摄影、舞蹈、音乐、文学、印刷文字等百余组不同门类装饰艺术风格世纪珍藏相遇的过程。
呈现与城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整体艺术”
人们往往以装饰艺术指代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且遍及建筑、室内设计、家具、时尚、织物、电影、出版等各艺术领域的一股美学风潮。它发端于巴黎,又奠定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美学源流,在中法两国、东西方文明间架起桥梁。而在策展人汪汝徽看来,这种美学风格更像是指向“新世界”的时代精神,背后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城市生活方式。
分列转角扶梯两侧的“金鸟”系列家具,包括沙发、屏风和两把扶手椅,呈现出温润的金色光泽,可谓装饰艺术家具的代表。其木构造型结合新古典主义元素与现代构型,出自法国装饰艺术家、室内设计大师阿尔芒-阿尔贝·拉托之手,织锦部分由深受“纳比派”和“野兽派”影响的法国画家勒内·皮奥绘制。以“橱窗”为核心展陈理念的一个展厅里,十多件旗袍排成壮观的阵列,成为装饰艺术在服装上的显现。它们摆脱了满清服装的桎梏,而逐渐模仿了西洋女装式样,一度成为现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饰。其图案纹样采取的抽象几何化现代语言,更带有鲜明的装饰艺术元素。甚至于,这个展览的名称及各章节小标题,使用的都是专属字体——由中法两国字体设计领域的重要设计师新近共同开发研究的装饰艺术风格中西文字体。这是“ART SHANGHAI上海城市文化与字体探索计划”项目成果的首次应用,展现文字如何承托起城市文化的力与美。
借此次展览首度在中国亮相的影片《非人性》,由法国“先锋派电影”先驱马塞尔·莱尔比埃执导于1923年,更堪称装饰艺术作为“整体艺术”的杰作。影片在其布景、美术及服装上都成为装饰艺术美学的极致表现,导演希望作品能为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的美学风格落下铺垫。
以双城对话展开文化的交织与碰撞
巴黎与上海的双城对话在此次展览中无处不在,更多文化契合被惊喜发现。
步入序厅,双城故事分两侧徐徐展开。巴黎故事中,色彩明丽的“巴黎”系列屏风和沙发,由法国艺术名家拉乌尔·杜菲担任织锦图案设计,勾勒出巴黎初印象。其中的屏风以独特空间透视呈现“光之城”全貌:自左侧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延伸至右侧的市政厅、巴黎圣母院、圣心堂、卢浮宫等地标建筑。在这一系列家具中,城市全景在流溢的明亮色彩中铺开,又在独特线条与色彩的分离中处于某种动态。一旁播放的影像作品,是雷内·克莱尔1928年执导的黑白默片《铁塔》,仿若一首城市交响乐。这一区域对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带有装饰艺术元素的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三张方凳,在有着几何图案的彩色玻璃窗下高低错落陈列,拼凑出上海故事。袁牧之1935年执导的黑白有声影片《都市风光》片段在一旁咿咿呀呀放映,拉满氛围感。
一件诞生于1925年的黑金色热罗姆晚装裙,低调中见奢华,黑色丝绸上以金属线织就的立体纹饰中,可见来自东方的仙鹤纹。与之毗邻的,是同时代出自上海的一张有着装饰艺术风格的餐椅,椅背上简洁的仙鹤纹与晚装裙上出现的几乎同款。抬头一看,这样的仙鹤纹也登上餐椅后面的一张外销挂毯上,记载着彼时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
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文化的交织与碰撞耐人寻味。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百年装饰艺术成就的回顾,更面向未来,邀请人们重新审视装饰艺术在历史和当代语境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