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1-03 第2813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有备而战应对风雨天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至今20余场户外公益演出无一取消

不见不散!“艺术天空”上演动人“雨中情”

11月2日上午11点,雨过天晴,“洛伦茨与朋友们”音乐会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顺利举行。(“艺术天空”供图)
       ■本报记者 卫中
      
       “现场重要设备已拉走。顶篷已降。面光、音响、LED大屏都已拆除。”10月31日接到台风“康妮”蓝色预警信号后数小时之内,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演出设备顺利转移;台风与巨量雨水“考验”着整个舞台结构的承重,当晚有专人值守随时排查积水。连日来,负责场地搭建的现场舞台技术总监张礼兵手机里的工作群“不眠不休”。台风刚走,为以最快速度恢复户外演出,他们从11月1日22点一直工作到2日早上5点。上午11点,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洛伦茨与朋友们”音乐会在延期16小时后,迎来近千名乐迷的热烈掌声。
      
       “确实辛苦,但心里不慌乱,因为每一场演出都做好了应急预案,对应执行就好。”张礼兵显得很笃定。事实上,自10月上旬以来,申城接连遭遇台风和雨水天气侵袭,然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户外演出项目“风雨无阻”地进行着。主办方的精细处置、观众的热情参与、志愿者的主人公意识、场地的积极配合,多方协力,顺利推动20余场“艺术天空”户外演出相继上演。迄今为止,尽管部分演出因天气原因或改期、或转场,但无一取消。
      
       “一地一策”精细化处置,避免观众雨中奔波
      
       今年的10月,雨水天气对室外演出的影响明显超过往年。“艺术天空”项目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凭借十年积累的经验和精细化的预案,实现“一地一策”灵活应对。如原定10月6日、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非凡贝多芬”广场音乐会,因受台风影响改期至10月8日。将两天的曲目合并在一天完成,意味着艺术节将挑战一天演完贝多芬全集的纪录,这无疑是对指挥和乐手精力与体力的极限考验。艺术节和乐团反复讨论演出方案,最终通过调整乐手配置,合理安排幕间休息时间,确保乐团以较好的状态完成这场马拉松式音乐会。当晚散场时,不少乐迷冲到了观众席的前排,一边叫好一边向乐团竖起大拇指。
      
       一场大雨,出给全城各个角落的却是不同的考题。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商业和文体旅游处四级调研员张晓燕表示,他们提前一周就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确认周末两天的降水概率超过90%之后,将原定10月25日、26日在临港新城滴水湖悦动广场的四场演出,全部转场至滴水湖剧院,并提前一天向预约观众发送变更通知,避免观众在雨天来回奔波。“我们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了场地落实和设备转场搭建,提前避开了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
      
       再大的雨,也浇不灭双向奔赴的热情
      
       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观众们的热情丝毫未减。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观众们穿着雨披,冒雨前来观看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而浪漫。排在队伍第一位的石阿姨上午10点就从周浦出发赶来现场。“早上起床看外面还在下雨,担心演出会取消,就尝试电话询问,得知演出照常,悬着的心一下就放下了,立马开开心心出门了。”石阿姨的话也引来了旁人的点头应和,纷纷表示:“下点雨没关系,艺术节的这些演出都很难得,错过就真的太可惜了!”
      
       正在学习民乐的陆阿姨与在老年大学相识的两位姐妹结伴而来,当现场响起《我和我的祖国》旋律时,她们也难掩激动之情,一同加入现场观众的大合唱。▼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虽然下雨,但是现场氛围‘老好的’,我们现在心情都很激动。”音乐会结束,陆阿姨还不舍得离去,穿着雨披,与同伴们在雨中合影留念。
      
       今年,虽然多场演出遇到雨水天气,但现场的上座率未受到明显影响。“艺术天空”的铁杆粉丝、从事群文工作的应先生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里话:“现在的观众都特别识货。关键不在于免费,而是这样的机会特别难得,下点雨是很难‘劝退’大家的热情的。”十几年前,应先生就看过长号演奏家沈永伟的现场演出,如今沈永伟已是荷兰BLOW!交响管乐团的总监,“在‘艺术天空’的现场再次看到他,很亲切又特别感慨。”
      
       观众的盛情绝不是一厢情愿。“下雨了,但没人介意天气!”在贝尔格莱德青年学术合唱团指挥德拉加娜·约万诺维奇看来,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10月20日中午,演出开始前两个小时,站在舞台上的约万诺维奇望着雨中空荡荡的坐椅,小心翼翼地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么大的雨,应该没人会来吧?”工作人员当即回答:“不,你会看到很多观众的。”临近开场,半信半疑的她回到侧台,此时场下已坐满了穿雨披的观众。她惊异地回到后台对团员们说:“看,他们没人介意天气,他们就是想听音乐!”
      
       观众与艺术家的双向奔赴,让“艺术天空”的每一场演出都成为“不见不散”的约会。“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也非常自豪。上海就是这样一座爱乐之城。再大的雨,也浇不灭市民群众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这也给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做好每一场演出服务的勇气和底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说。
      
       今年的天气不帮忙,但志愿者帮了大忙
      
       王福庆是艺术节观众中的熟面孔。从最初的“天天演”到走过十年的“艺术天空”,他的身份从观众变成了志愿者。今年,他参与了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的现场秩序维护,谈起这些天的工作体会,他笑称“累并快乐着”。“今年天气不帮忙,那我们志愿者就多做一点。看到观众们开开心心地来、心满意足地离去,很有成就感。”自今年“艺术天空”开演以来,志愿者们每次都会提前三四个小时到达现场,协助保安在入口处发放雨披,倾倒坐椅上的雨水,往往一场演出下来,大家都已忙到里外湿透。
      
       通过这两周雨天应急预案的实战,志愿者们也总结出了一套更细致的工作流程。王福庆介绍,如果演出开场时就已下雨,他们会安排志愿者在入场处帮观众穿上雨披。“一位负责打伞,一位负责拆包装,一位负责帮观众穿。这样每位观众进到场地时,就已经齐齐整整,整个过程中都不会淋到雨。”此前,有观众不愿换雨披,在观众席里全程撑着伞,引发了后排观众的不满甚至发生口角,而随地丢弃的雨披包装也破坏了草坪的整洁美观。志愿者们一个细小的流程改进,就解决了此前困扰雨天演出已久的顽症,显现出艺术节于细处着手、在实处着力的用心和用功。
      
       从台下的观众到亲自上阵的志愿者,身份的转变让王福庆深刻感受到办节的不易。“每次看到有观众因为一些小事而抱怨或者不理解,我都会劝他们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我一直说‘艺术天空’是我们老百姓的,要一起呵护这样的平台,让更多艺术家愿意来、让更多市民想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