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孙彦扬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视觉艺术项目于日前启幕,张超然个展《肤趣无界》和吕东昆、陈伶俐联合策展的群展《虚构的贸易:拒绝以物换物的故事复写》即日起至11月17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共同开启青年艺术的创想“视”界。据悉,今年项目申报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00后表现踊跃,最终入选艺术家平均年龄23岁,展现出新生代的创新活力。
EKA天物的535艺术中心,面对自己的首个策展,哲学专业本科生吕东昆很是兴奋:“人类学讲究参与式观察,这次策展就是我对艺术界最好的‘参与式观察’,给我的人生提供了别样的可能性。”他的联合策展伙伴陈伶俐也告诉记者:“我们获得很多知名、新锐艺术家的支持,得以在这么大的空间内展现艺术畅想,也希望自己继续在艺术中生根。”
与此同时,在长阳创谷的引力艺术空间,青年艺术家张超然的首次个展也拉开帷幕。他说:“这里能够展示出艺术家最细小的感触与理念,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站,对我而言是基石一般的存在。”
身体感知与历史叙述是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
用艺术的语汇重塑“身体”、与自我和解,这是张超然试图在其首次个展《肤趣无界》中表达的。他刚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毕业,以自身感受为引子,将个体对疾病的抗争与接纳融入作品之中。他告诉记者:“‘肤趣’二字要表达我们对皮肤和身体的和解。‘无界’就是摆脱身体的种种限制,消解界限,解放自我。”
展览以“皮肤”为锚点,扩展到不同维度的表达。展览特邀青年策展人韩春阳策展,共计展出八组系列作品,媒介涵盖装置、绘画、综合材料等。八组作品从时间与空间延伸至微观视角,展现出由内而外的生命体悟,捕捉物质世界与感知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更宏观的历史维度,新生代策展人同样可以大展身手。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虚构出贸易之城“欧菲米亚”,吕东昆和陈伶俐敏锐地捕捉到“文化是物物交换的深层介质”,并以此为线索,首次联合策划了他们的群展——《虚构的贸易:拒绝以物换物的故事复写》。植物、动物以及工业用品,展览通过探寻不同物品的意义变迁,以当代语境“复写”丝绸之路的故事。
“申请扶青计划前,我们就策划了两三个月,项目开始后获得了艺术家们的支持。”吕东昆告诉记者,展览汇聚白莉鸿、程新皓、童义欣、毛晨雨、覃钰玲、吴雨航六位艺术家的创作,借助三个篇章呈现人与物的丰富关系。“无论是用玻璃制品塑形人工弃林,还是植物猎人用交响乐融入云南当地社群,抑或以动物视角旁观城市化,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
“见识到了跨学科之间的工作,我们之间就是专业理论与实践方法的‘完美补充’。”陈伶俐笑着说。这是一对跨学科的“最佳拍档”,吕东昆专攻哲学,陈伶俐则是研究当代艺术理论的,吕东昆将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蒂姆·英格尔德的理论引入展览,陈伶俐也将自己线上策展的经验分享给同伴。“我们不想拘泥于一种范式,而是合力让作品自然地融入整个展览。毕竟是第一次策展,每一步我们都在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向艺术家学习,最后一步步成功把展策划出来。”
吕东昆说。
视觉艺术“源头”提供年轻新动能
今年是“扶青计划”视觉艺术项目的第二年,项目以其专业性、包容性和国际性吸引了海内外优秀青年艺术家和策展人参与,收到逾百份申报作品和方案,申报者们共来自5个国家,具有国内外重点艺术院校教育背景的超过六成。青年创作者们正以更先锋的视角解构传统表现媒介,打破视觉传达壁垒,呈现出视觉艺术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路径。
全球化视角下,固有价值观念逐渐消解,当代视觉艺术正在转型。为拓宽视觉艺术的形态边界和创作模式,艺术节正积极与国内外艺术高校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意图搭建青年视觉艺术人才培育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艺术创作者。
打造链接全球艺术资源的平台,视觉艺术“源头”提供年轻新动能。未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将通过不同领域的委约项目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和发展艺术新质生产力,促进不同领域青年艺术的多元共生,以新生艺术赋能城市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