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0-16 第2811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用历史风貌的骨架重塑适应当代城市生活需求的血肉

老城厢“重生”,以更长时间维度理解城市更新

现在的万竹街风貌。 (上海城投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建筑需要时光酿造,城市更新同样如此。自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长出”的露香园项目,需要20年。
      
       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一起曾被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2000年前后,露香园地块承载着5000余户常住居民。2002年,市政府将露香园区域改造任务交给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城投集团,由此,上海规模最大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风貌保护项目拉开帷幕。2009年,露香园一期开工,2021年9月交付;二期2021年开工,计划于2027年交付。
      
       以更长的时间维度理解城市更新,初衷源于全面改善、解决片区各种民生疑难杂症。通过更新,露香园项目消除手拎马桶5000只,保留历史街巷16条,保留历史建筑2万平方米,同时增加1.9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和3200余个地下停车位。
      
       历史风貌区的传与承
      
       据亲历者回忆,动迁伊始,露香园项目还只是一个单纯的旧改项目。但在拆迁过程中,老城厢被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露香园区域大部分地块被划入核心保护范围,规划建设活动有较高要求。在露香园一期完成动迁时,规划设计出发点已从简单“拆旧建新”转变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文化人居”。
      
       经过大量方案研究及专家论证,项目方确认了规划方案:以大境阁所在的大境路为界,采用北高南低的规划格局,通过最小面积的高密度开发地块进行容量转移,以保留最大面积的历史肌理风貌。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总经理巢燕然昨天表示,一二期总占地13.2万平方米,在一期基础上,露香园二期的更新开发策略和设计思路,围绕更大范围的再现历史街巷、优化开放空间、活化历史建筑而展开。
      
       露香园在改造中对11处保护历史建筑采用分级分类精细化的修缮改造方式。例如,万竹街41号保护改造工程与武康大楼、美琪大戏院一道,被评为第一批“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外观上,侧立面及北立面保持山花组成的标志性建筑天际线;室内设计方面,采用两进庭院式住宅,复原近代上海民宅的典型风貌;在功能设置上,复原后的万竹街41号被赋予更多复兴城市文化空间的可能,结合了接待、展示、书店等功能。
      
       2006年,原黄浦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拆迁时,一段长约70米的上海古城墙遗迹显露出来。详细勘察后得知,该段城墙为上海老城墙重建时(1598年、1618年)筑成。保护方案也呼之欲出,对具有“挽救价值”的部分古城墙实行保护性修缮。据了解,随着露香园项目的推进,城墙遗址规划与景观绿化结合成为城市公园,与已经复建的大境阁遥相呼应。
      
       可以说,露香园项目的生长,几乎与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推进同频共振。街巷的重生、院墙的重塑、里弄空间的雕琢、历史建筑的新生、古城墙的保护,用老城厢历史风貌的骨架,重塑着适应当代城市生活需求的血肉。
      
       个性化问题,多元主体寻找“平衡”
      
       上海历史风貌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在保护与更新的辩证逻辑下,面临多样化、个性化的问题。在既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需继续探索前行;个性化问题,需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解决方案。
      
       在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看来,在推动城市更新的工作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面临着政府、发展商、市民在社会、经济、文化不同视角下的诉求,面临着现有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方面对项目推进的框架。“成功的项目一定是找到了最为理想的‘平衡’,而不是解决所有的诉求。”
      
       今年6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上海历史风貌保护指南(征询意见稿)》,提出分区引导、分级保护、分类施策、分阶段实施的总体思路。
      
       同济大学教授、城市文化传播专家王国伟认为,对城市更新实行“分”的意义,可以强化建筑及区域辨识度。对于核心点位,如城隍庙、文庙、沉香阁等,特别要重视生态还原和修复;延展区位,是老城肌理与地理识别的载体;创新实践区,依照艺术性、社交性、日常性等原则规划建设,给予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实践一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