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0-16 第2811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上海持续织密老年群体专属社交网络,助“银发力量”越过数字鸿沟找到精神寄托

连通线上线下,“老小孩”有乐也有为

“老小孩”网站公益志愿者苏贞娟(右)课后和同学交流。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讲述人:“老小孩”网站公益志愿者 苏贞娟
      
       整 理:本报记者 王嘉旖
      
       社交媒体上,70岁的苏贞娟亲切地将自己唤为“在网上遨游了二十多年的老网虫”。现实中,她的身份是“老小孩”网站首批用户。
      
       得益于这个集聚了数十万老年人的数字世界,从家庭里到社区外,苏阿姨的朋友圈不断扩容,行程表十分忙碌。门球队、中医班、手机课……她在队员、学员、老师等不同身份间穿梭,重新建构起一张丰富的社交网。最近,她还筹办起门球邀请赛,计划邀请全市20多支门球队切磋球技。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5年来,苏贞娟所在的“老小孩”网站持续织密这张专属于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并一路从线上延拓至线下。一堂堂根据老人需求定制的特色课程输送至老人“家门口”,一个个互助群帮助那些曾经闭锁心门的老人越过数字鸿沟,找到精神寄托。
      
       本月是全国“敬老月”,市体育局、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推进重点时段公共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公益开放,为老年人配送助老体育消费券。“希望多开辟门球场地,让更多老人尝试新事物。”苏贞娟与队员们这样期待。
      
       “真实”的数字世界,成就老伙伴
      
       回想最初“触网”时,苏贞娟感慨于这个为老年人定制的数字世界与想象有些出入。
      
       有老人将网站当作“电子日记本”,从一日三餐到走亲访友,生活细节在此一览无遗;还有老人将这里当成“树洞”,遇上操心事、烦心事,便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苏贞娟打趣道:“从这些记录完全能倒推出对方的人生履历。”
      
       近乎透明的数字交往,让老人们放下了芥蒂,也让彼此的联系变得更纯粹。
      
       最近,苏阿姨的一位老网友家出了变故,女儿不幸离世,自己也不慎跌跤骨折。听闻消息后的苏阿姨十分着急,立刻上门探访。“或许我帮不了她什么,但能握住她的手说几句宽慰的话也好。”虽然两人因生活圈少有交集,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但当年在数字世界结下的情谊一路延续至今。苏阿姨也相信:“今天是我帮她,未来也一定会有人来帮我。”
      
       抵抗岁月侵蚀的过程中,老人们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哪怕只是简单地分享那些忧心的时刻。在上海,这一公益项目有个称谓——“老伙伴计划”。它鼓励让社区内尚有余力的活力老人与高龄独居老人结对,互相关怀、彼此支持。今年,市民政局还加大了对老伙伴志愿者队伍建设、维护的预算投入力度。项目规模由往年4万名低龄老人服务20万名高龄老人,扩大至4.9万名低龄老人为24.5万名高龄老人服务。
      
       活力的绿茵球场,产生新互动新链接
      
       苏贞娟母亲是上海首批门球队队员之一。母亲离世后,苏贞娟翻阅旧物才发现,母亲细心地收拢了当年比赛的证书、奖品。
      
       挥起门球杆,成了苏贞娟思念母亲的方式。即便行程忙碌,每周她总会挤出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一踏上球场,她便展现出强大的气场,挥杆动作干净利落,颇有母亲当年的风范。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岁月渐长,曾经健步如飞的苏贞娟发现,有时做事会力不从心。退休以后,终日忙碌的她从未设想过衰老真正到来的那一天会是什么模样。直至队内那位年逾八旬依旧活跃在球场上的陈老伯出现,为她提供了新的视角。老伯曾身患重病,多次接到病危通知,但他以“老开心”作为社交媒体昵称,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乐观。只要身体尚可,他总会出现在门球场上,雷打不动地参与活动。
      
       乐观的陈老伯,影响带动了一批队员。在社交群里,他们分享近况,有人在邮轮上享受阳光、有人在上海展览中心现场观看光影秀……老年生活远比想象的精彩。
      
       渐渐地,有老友发现,曾经活跃于社交媒体的苏贞娟更新频率降低了。“日程太多,来不及剪视频,也来不及写文章。”苏贞娟笑着回复。
      
       全国“敬老月”期间,由市数据局等部门牵头开展数字场景体验学习系列活动,并在街镇层面举办数智辅助集市活动。“老小孩”网站上,更多有趣的灵魂在数字世界邂逅。老年博主们的IP地址来自天南地北,而他们又在线下产生新的互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