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闻佳)第五届疼痛神经科学与临床转化仁济论坛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启动。记者从现场获悉,我国慢性疼痛病人数量超过3亿。专家强调,疼痛管理手段日益多元,许多痛其实不用默默忍受,大众需要改变认知误区。
20年来,中国疼痛科的发展逐步迈入快车道,疼痛需求获得关注。“中国有400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其中400万患者会并发糖尿病神经痛;中国的五年现患癌症人数近千万,其中300万患者遭遇疼痛……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但通过充分预防和疼痛专科的及时诊治,数字是可以大大降低的,疼痛的程度也会得到有效遏制。”仁济医院疼痛科主任范颖晖说。
仁济医院较早设立了疼痛科,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患者走了漫长的弯路,才找到科室。“我遇到过一名患者从外地赶来,他光着膀子就来了,因为实在太痛了,衣服都穿不上。”范颖晖感慨,病人在疼痛科获得病情缓解后,常常叹息“对疼痛科相见恨晚”。
有专家认为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健康问题。此前我国已有报告显示,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癌痛、软组织痛是门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一般是指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的疼痛。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张达颖表示,目前,疼痛医学的治疗技术体系比较完善,从基础治疗到介入神经调控、微创治疗等,有多种手段来对接慢性疼痛患者的需求。
在临床一线,疼痛学科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仁济医院疼痛科与中医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协同设立联合门诊,患者一次就医即可实现个体化诊疗。此外,疼痛的治疗手段也已不仅是大众印象里“疼痛就吃止痛药”的概念,药物之外的疗法越来越多,以“脊髓电刺激”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就突破了以往疼痛治疗的局限。
范颖晖介绍,脊髓电刺激技术是近50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技术,镇痛起效快,也减少了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它在硬件上与心脏起搏器、膀胱起搏器一脉相承,同属神经调控领域。在机制上,它瞄准人体疼痛信号传递的通路,把不良的疼痛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