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颖文
“路演结束后,已经有3家投资机构联系我们了。”上海礼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欣欣说,“至少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到了类器官培养这个生物科技领域的细分赛道。”上海北科创集团近日牵头举办生物科技专场路演,包括礼升生物在内的8家初创企业负责人上台路演,并与来自国内外30多家投资机构的专业人士现场交流。
在机构投资者李先生看来,随着年轻创业者“入局”生物科技领域,项目团队往往自身科研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参与意识。礼升生物就是其中的代表,创始人韩欣欣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发人员也多为中青年硕士、博士。公司一项主营业务是为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等提供近200种类器官培养基,特别是聚焦脑胶质瘤、胰腺癌等患者群体大、生存期短、复发性强的恶性肿瘤提供类器官培养基,以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临床治疗方案,并推进新药研发。
韩欣欣认为,要做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技项目,就要挑战全球面临的痛点、难点。但这也决定了项目前期研发投入巨大,甚至不知何时能看到回报。面对投资者的担心,韩欣欣介绍了企业当前探索的补给型商业模式,即用商业化的其他产品反哺科研投入。她感到,这次与多位投资者的面对面交流,从市场化角度带给她更多启迪与思考,有助于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不能窄在学术思维,要考虑社会价值,也要考虑市场需求”。
来自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杰克发现,生物科技正吸引越来越多Z世代加入,使得“有趣、好玩”的消费端需求成为创业的底层逻辑,呈现出赛道更细分、更跨界的特点,“其中或许就孕育着未来的‘瞪羚’和‘独角兽’企业”。
令杰克印象最深的,是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上海星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星墨科技商务负责人李哲的指导下,他汲取彩墨滴在纸上,用手指抹开,色彩边缘与含墨量较高的中间区域顷刻间便呈现出两种色彩。有意思的是,用打火机在纸面下稍稍加温,原本厚重的黑紫色就成了清浅的淡蓝色。待纸面恢复常温,淡蓝色又变回黑紫色,“竟然用一瓶墨水就能画出融合几种色彩的画”。李哲介绍,这款彩墨使用了基于温度变化的MOF材料,利用墨水中各颜料成分不同的物理渗透效果和化学反应,实现同瓶多色。同时,星墨科技也研发了大量基于生物科技的材料,让墨水本身更绿色环保,其中冷萃系列的彩墨甚至可直接饮用。
对于路演,李哲更期待的是合作机会。正如公司选择入驻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并成为北科创集团旗下创新孵化平台“天工开物”的入孵企业,正是源于与园区企业上海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拍即合。近期,双方准备将星墨科技的可食用彩墨技术与蓝晶微生物生产的PHA可降解材料叠加,打造“更好看、有故事”的新型环保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蓝晶微生物为“天工开物”入孵企业提供共享实验室、共享科学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入驻成本。
“让好项目遇到好资本,让好资本找到好项目。”在北科创集团董事长许勤看来,生物科技初创企业需要更多的曝光量,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天工开物”7月投入使用以来,已吸引10个项目入孵,且均为具备科研实力、成长性强的绿色低碳项目。集团将以此次路演等活动为契机,继续为初创企业搭建产融对接平台,为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提供综合支持,助力科创生态链建设,不断优化城区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