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0-07 第2810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综合

全景式再现人民战争的壮丽篇章

纪录片《三大战役》激励奋进力量

《三大战役》主视觉海报。
       ■本报记者 王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纪录片《三大战役》10月5日播毕。该片以清晰的历史讲述、深入的战略剖析、鲜明的人物刻画和饱蘸浓情的纪录语言,全景式展示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争历程,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三大战役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建立新中国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三大战役》从毛泽东1946年发给东北局的电文开场。这个充满历史感的细节折射出整片的创作基调和叙事风格,即全面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以真实影像、原始文献以及实地拍摄为基础,通过采访专家和战争亲历者,再结合解说、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从战争决策、战略战术、国际形势、战争进程、民心向背等多维角度,揭示战役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与深层内涵。纪录片通过对革命先烈的铭记和缅怀,让历史告诉未来,激励更多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全景式立体化再现历史全貌,讲好红色故事
      
       《三大战役》紧密围绕战局演变构建叙事框架,精心布局悬念与多线并进的故事线索,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随着战事的起伏,不断推进并深入探索三大战役历史的关键节点。
      
       无论是辽沈战役中敌我双方实力差异明显的塔山阻击战,还是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与国民党军杜聿明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平津战役中对国民党军第35军的围堵聚歼,悬念中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迫感。而旁白中对于整体战局乃至战略战术的解读,如同纽带,将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域的战事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彼此关联的历史网络,从而深化了观众对战争复杂性的清晰认识。
      
       历史上,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三大战役》用真实可信的史料,描摹出一幅轮廓立体、脉络鲜明的历史图景。难得的是,除了对战略战术进行全面解析、对不同战事详尽展现,《三大战役》还通过对鲜活细节的准确捕捉,勾勒出一幅幅人民军队与拥军百姓间双向奔赴的画卷。以黑山阻击战为例,下湾子村村妇女组长不顾炮火连天,毅然决然带领妇女们为解放军战士送去干粮,而在101高地修筑防御阵地时,黑山百姓几乎是倾家出动、全力支援……细节为作品赋予了生动观感,也让战士和百姓的形象更具立体感,体现了解放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
      
       彰显忠于人民的精神底色,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一部聚焦重大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三大战役》选择以人民为落点,让观众真正理解中国革命问题,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激情。
      
       为让东北野战军尽快入关,与华北军区协同作战,分割包围北平、天津、塘沽等地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毛泽东、周恩来用1646个字,大大小小几十处圈圈改改,把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的理由、利弊,对全局的深远影响,细致入微地作了分析;平津战役中,能否将国民党军第35军包围并歼灭于新保安,成为关乎整个平津战役走向的成败关键。为增援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切断张家口与宣化的国民党军各部间的联系,华北第2兵团战士在天寒地冻的12月毫不犹豫地走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赶到新保安地区……70余年后的今天,尽管硝烟已散、战事已远,但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人民解放军所展现出的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都在《三大战役》讲述的一个个真实故事中徐徐展开,“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最终赢得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这一时代命题,也在影像中得到了解答。
      
       从这一层面看,《三大战役》不只是留档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当下与过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