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俞迎春(站立者)邀请社区老人来店里团聚。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王宛艺
国庆到,新旺美食林店主俞迎春“逮”着个机会,又张罗起团圆饭。
两个大圆桌,热热闹闹坐满周边老人和快递小哥。俞迎春一路小跑进大堂,摆菜上桌,“齐活,开吃!”说是大堂,面积并不大,100多平方米摆开15张桌子。陈设甚至有点旧了,老派的木制桌椅,储物架上还保留着几本食客留下的《小学生作文选》。但街坊们就好这口“小火慢炖的烟火气”,温馨镜头拼凑出邻里日常。小店生意红红火火,也作为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第三家社区食堂,每天为400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
这家家常菜馆所在的临汾路街道,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方圆2.21平方公里有750余家小商户,近8万常住人口,他们是创业者、劳动者,服务着社区居民的生活,也是被服务的对象。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菜品也希望尽可能‘调众口’,比如鲜辣的羊肉锅仔、清淡的清蒸草鸡,再配上我们本帮特色松鼠桂鱼,大家既能尝到家乡的口味,也能感受上海的家常菜,融入这个城市。”俞迎春说。
家人:20年为老助餐路
一大桌人围坐吃饭,84岁的刘玉华心里高兴,多吃了小半碗米饭。她丈夫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早些年过世后,她便过起了独居生活,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电话里总说:“我都挺好,你们忙就别来了。”
她被俞迎春“拉”出了家门,“我们这里不缺饭菜,您家走过来也就5分钟路,平时多来来”。像她这样被邀请来家常菜馆聚聚的老人还有很多,逢年过节,新旺美食林总是热闹非凡,白发老人吃着饭、聊着天,处成了“家人”,其乐融融。
老人吃得愉快,俞迎春笑得憨厚:“我初来乍到那会儿,都是邻里帮衬我。”20多年前,俞迎春夫妇揣着500元现金,从崇明农村来到市区闯荡,在岭南路上落了脚,开起小餐馆。他人生地不熟,选址、办执照、装修、招员工等都得操心。临汾路街道主动帮他们。很快,这家小店凭物美价廉的小菜赢得居民好口碑,夫妻俩在这儿扎下根。
俞迎春由此提出:邀请社区独居等特殊老人到饭店过节。
随着时间推移,俞迎春越来越多“老朋友”因为腿脚不便,频频缺席餐馆组织的聚会。2017年初,俞迎春向社区提出第二份建议——给急需帮助的老人免费送爱心餐。
这一送就是7年,风雨无阻。每月由岭南路700弄居委会排摸,提供最急需帮助的5名受助人名单。一些受助的老人在情况好转后,也会主动让渡用餐名额,给其他困难群体。居委会、小餐馆和受助对象已经形成了默契:要将饭菜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景凤路403弄的张阿婆把家中钥匙交给他:“我牙齿不好,排骨啃不动,他就将肉打碎了做肉圆;我腿肿胀,他准备的饭菜里注意避免海鲜、鲫鱼等发物食材。”
俞迎春也借送餐的机会,关照老人生活状态。就在不久前,他给一位阿婆送饭时,没进门就闻到煳味儿,原来是老人忘关火炉,他赶紧上前,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危险。
盟友:750家商户涌现好人好事
俞迎春的另一重身份,是岭南路的民间路段长。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了一支服务于街区小马路的力量,松散的小商户有了凝聚力。街道又从小店铺的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店主中,选出33人担任“路段长”,通过行业自律、路面自治、区域共治等渠道,组织店主们将街面“守”起来。
俞迎春就是其中之一。300多米长的小马路,他每天至少来回三次。“遇到乱停车、乱摆放或街面有垃圾等现象,我就随手拍下来,第一时间告知街道相关部门进行处置。”他说,日积月累中,其他店主发现街面情况,也会及时通知他,“我们就是街面上发现问题的‘眼睛’”。
俞迎春会及时关注街面商铺变化,新商铺入驻,他一定主动走进去看看、聊聊。商户遇到难题,也可以通过他找到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联系相关部门解决。
有了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很多小店铺产生了归属感,主动服务社区、服务周边居民。750多家商户中先后涌现了5支志愿者服务队,囊括理发、餐饮、摄像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办各类社区服务活动156场,服务人群覆盖8.3万人次。
一个人,影响一众人。俞迎春餐馆隔壁的包子铺,店主拿出包子捎带给用餐老人;理发店职工也主动要求加入,定期免费为老人理发。海鲜店老板常彬也是其中之一。不久前的中秋节,他邀请10位独居老人来店里吃团圆饭。常彬说,他向老俞取了经,未来想为更多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人物小传
俞迎春,家常菜馆新旺美食林店主,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第三街区党支部副书记、路段长。多年持续服务老年群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后获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中国好人榜、海上最美家庭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