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管膜车间技术室室主任 季永平
整 理:本报记者 祝 越
走在“闵行一号路”江川路,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管膜车间技术室室主任季永平有着别样的悸动,这里记录了新中国重工业的起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诞生与崛起,当下也正在不断地自主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里,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克服重重困难,仅花了两个多月就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的情况下,1.2万吨水压机也在此诞生,成为新中国工业史上历史性的突破。
季永平是新中国重工业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从事高压管系焊接及相关技术工作33年,季永平在燃煤锅炉、燃机余热锅炉、气化炉、太阳能光热等多个重大项目中,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任务。“人们克服技术难关、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奋进。”
持续钻研中树“匠心”
1991年9月,季永平从上海锅炉厂技工学校毕业,以上海电气联合公司四级工电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上锅管子车间(管膜车间前身),成为一名小“焊将”。
管子车间主要产品是燃煤锅炉部件“三器”——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这相当于锅炉的“心脏”。这“三器”在机组运行时需要承受炉膛内的高温并产生高压蒸汽,因此对它们的焊接也带来了特别高的要求。
刚进车间工作时,看到老师傅施焊的小口径管子对接焊缝成形美观,每个接头犹如金戒指戴在手指般圆滑过渡,季永平自叹不如:“想达到这样的水准谈何容易,我默默下决心要学到真功夫。”
在手工氩弧焊中,手指间夹持运送焊丝是一项基本功。于是,季永平截取一段焊丝放在宿舍,不时练习送丝过程的稳准、连贯。他左右手臂留下的几十处疤痕是参加训练和比赛、完成项目时,被手工电弧焊飞溅烫伤的印记。通过日积月累,他不断向身边的各位焊接高手学习,硬是把小口径焊接“绣花”功夫学到了手。
攻关创新中炼“匠造”
2011年,根据国家电力发展的总方针,上锅审时度势,在不断做优煤电业务的同时,也致力于打造煤化工和重型石化装备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原金属结构车间厂房拆除暨新建联合厂房项目应运而生,新厂房于2012年7月16日正式落成,标志着上锅大型重化工设备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
紧接着,一批重大化工项目在这个车间加工生产。2013年3月12日,上锅成功签订了世界单台容量最大的气化炉内件制造合同,为潞安集团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提供2台3200吨/天投煤量等级的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炉内件。国内同类产品在此之前一直需要进口,本项目是首次实现在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
“在壳牌气化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上锅面临新的技术挑战。特别是180°锻件镍基异种钢的焊接,由于焊口间距仅有2毫米,对焊接操作技术及经验要求极高。”季永平回忆道。
季永平团队与技术人员一道,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不懈的努力,通过反复试验和创新,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他们采用专用焊枪及特型坡口,总结运用多种施焊方法,成功解决了相邻焊口焊缝粘连问题。这一成果不仅荣获了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活动成果一等奖,还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工产品中。
引领团队中育“匠人”
位于上海产业版图中部的闵行老工业基地,持续巩固原有产业优势。同时,上海电气集团在此陆续设立了以“四大金刚”产业创新升级为核心的多个新能源板块,其中就包括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随着“四大金刚”由传统能源装备领域向新兴能源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转型升级,一批机械加工老厂房也改进升级,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实验室和诞生地,从而有力地支撑老企业的新业务。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四大金刚”的流水线从未冷却过,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正接续奋斗。
季永平从未停下探索与传承的脚步,通过项目培育锻炼新人。2011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焊接工作室成立,并于2023年12月入选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领衔人,他带领团队不断研究各种新型焊接技术,近期又成功实现了机器人热丝TIG加丝角焊缝焊接,实现行业内又一项“零的突破”。
在季永平看来,焊接是工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只有苦练才能成才。作为新时代的“上海工匠”,更要以树“匠心”、炼“匠造”、育“匠人”,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社会,让工匠精神在伟大奋进的新时代使命中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