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9-22 第2809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上海城市核心区供电可靠率达99.9992%,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超大城市“不停电”电网如何织就

       ■本报记者 张天弛
      
       9月16日是上海自1949年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贝碧嘉”过境的日子。当天深夜11点多,位于徐汇区桂林西街上的长兴坊小区里仍有一丝光亮,一辆起重车吊起水泥电线杆,在电力抢修人员辅助下,把电线重新固定在水泥杆上,为小区恢复电力供应。
      
       此时,全市范围内还有3100余名电力抢修人员在与时间“赛跑”,为刚刚经历了狂风暴雨的城市打通能源“生命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秋节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前,全市因“贝碧嘉”引发的停运线路全部恢复送电。
      
       15日至16日,在暴雨和陆地最强13级阵风中,上海城市电网主网始终保持平稳运行。支撑着这份平稳的,正是上海“垮不掉”的城市供电主网和“不停电”的配电网。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强电网投资建设,城市核心区供电可靠率超过“5个9”、达到99.9992%,换算下来,申城户均年停电时间已少于5分钟。
      
       那么,具体落到一根根输电线、一处处变电站上,这张超大城市电网又是怎样实现“垮不掉”“不停电”的?
      
       高温热浪下的赶“烤”人,锱铢必较每一根熔丝
      
       对申城一线电力工人来说,不仅要应对台风过境时的暴雨大风天气,今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高温酷暑也是一项考验。
      
       也是9月16日,电力“迎峰度夏”结束。今夏,上海电网最高负荷首次突破4000万千瓦整数关口。在此期间,为了保障城市稳定供电,一个个一线电力职工成了高温热浪里的赶“烤”人。
      
       一个酷暑日的下午2点左右,室外气温接近40℃、杆上导线温度实测65℃。电力抢修人员商定强身穿米色工作衣、头顶蓝色安全帽、挂着一双沉重的爬杆脚扣,在烈日灼烤下,10分钟内完成了宝山区江杨水产市场旁的一处杆变检测工作,虽是“速战速决”,但下来时,他还是全身从里到外都被汗水浸湿。
      
       确认江杨水产市场供电无虞后,商定强和同事们来不及休息,赶紧收拾好工器具上车,赶往10公里外的水产西路一处分支箱,“那里前天刚刚发生熔丝损坏,今天要做个回检。”抢修班另一名成员钱锦山说,而在检查过程中,钱锦山又发现新换的熔丝也烧断了,“趁还没发生断电情况,我们赶紧进行更换。”
      
       傍晚5点,应急抢修班组赶回抢修驻点后,又开始互相交叉检查,对当日的作业项点再次确认,每一根熔丝、每一项检修工作都锱铢必较,随后他们还要等待晚班可能出现的应急抢修任务调遣……
      
       机器人助阵,电网不只有物理意义上的“坚固”
      
       在上海,精密电子、高端科研等不少类别的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有着极高要求。
      
       日前,随着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万荣路1199弄的5个配电站改造完成,上海电网建成首个速动型馈线自动化(Feeder Automation,FA)电缆次级环网。据市北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自动化负责人王思麒介绍,配置速动型FA功能,环网内的故障隔离时间可缩短至毫秒级,故障恢复时间也能缩短到5秒以内,真正实现用户停电“零感知”。
      
       在打造物理意义上坚固供电网架的同时,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也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以更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运维好这张国际领先的配电网。
      
       在110千伏前滩变电站内,新型仿生机器人“浦睿”按照日常巡视流程自主来到开关柜前,通过钥匙打开柜门锁,伸出“手指”拔开柜门,用自身携带的红外热成像仪为柜内设备完成测温。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万轶伦告诉记者,目前,“浦睿”已可以完成变电站的全部基本操作,不仅能做到无死角巡视,还能在人员无法进站的极端情况下,进行现场数据和图像的实时回传,并开展灭火、负荷转移等操作。
      
       在上海,“垮不掉”“不断电”还不是电网建设的终极目标,电力建设正不断朝着“智慧”“绿色”目标迈进。在张江科学城,国际领先型配电网示范区也在建设之中。
      
       几个月前,在上海张江科学城打造的交直流柔性互联示范项目发布测评报告,该园区内,介入的光伏、储能、直流充电桩等新型供、储、用能设备,使能源转化率提升整整3个百分点。“我们通过新技术、新设备、创新管理机制在示范区内的‘先行先试’,探寻解决电网建设、运维和服务的痛点难点问题,再推广至全市应用。”国网上海电力配网办投资规划组副组长袁明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