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9-19 第2808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

一则“寻人启事”只为给医生送面锦旗

社交平台上的帖子火了,网友纷纷留言“好医生值得被看到”

社交媒体上“寻人启事”配图。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图中女士右手边的这名医生,如果有朋友认得的话,辛苦告知我一下姓名。”近日,某社交平台上一则“寻人启事”火了。发帖者的诉求很简单,只为给医生送一面锦旗。
      
       按照发帖者的讲述,自己的父亲日前在家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经“120”指导救治并除颤后恢复心跳,遂送至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没想到入院后,父亲出现应激反应,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四肢乱舞,周边七八个人都按不住他,幸得这位医生及时出手救治,父亲才捡回一条命。
      
       在这篇寻人启事中,发帖者还披露了一则细节:因病情原因,父亲需要做核磁共振,但他持续狂躁,即使打了安定针还是不停摆动四肢,“为了让检查顺利进行,这位医生穿着防护服,趴在我爸爸身边一起进了核磁仪做了头部核磁检查……”
      
       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好医生值得被看到!”
      
       记者联系上海市东方医院获悉,这名医生正是该院心内科医生吴奕章,而获救的患者老刘目前身体恢复良好,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14日上午,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东方医院南院16楼心内科病房,吴奕章一进病房,老刘便握着他的手哽咽道,“啥话都不说了,我就想给医生行个礼!”说着便要向医生鞠躬,吴奕章赶紧将他扶住,“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肌肉记忆’,当时根本就没太多……”
      
       对于自己当时和患者一起进核磁仪做检查的决定,吴奕章表示,这就是职业使然,“做核磁共振检查一般需要5分钟以上,患者打了安定也无法安静下来,为确保检查效果,我就俯身固定住患者,一起进入核磁检查范围。”
      
       老刘“倒下”后,直到三天后才在病房醒来,其中的诊疗过程一概不知。“现在我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就想找到救命的医生,给他行个礼。”于是,才发生了这一幕。
      
       其实,不止吴奕章医生,在这场急救过程中,从急诊心内科接诊医生到急诊护理团队,都竭尽全力在与时间赛跑,在与死神搏斗。“医护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老刘的妻子奚女士说,在医院抢救室,好几名医护人员一起按住老刘,“我在旁边看到一个护士被他踢了一脚,差点跌了跟头,可她没有丝毫抱怨,继续上前抢救。”
      
       令这家人激动的是,因救治及时,老刘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恢复得很好。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当天,载着老刘的“120”进入东方医院南院急诊时,心内科医生已在急诊通道等待,为抢救最大限度争取了时间。“我们的司机、担架员都能当半个医生用,日常培训形成‘肌肉记忆’,一到现场,心脏按压、捏皮球(即简易球囊面罩通气)、除颤,三个人自然站位,即时上传信息到医院。”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主任王萍介绍。
      
       负责老刘急救的“三人组”中的急救医生张学介绍,此次急救也给了团队很大的成就感。一是患者家属能够听“指挥”,当时正值早高峰堵车,家属的现场心脏按压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救治时间;二是与医院的信息对接畅通,上车即入院,分秒必争。张学坦言,老刘在心脏恢复跳动之后出现狂躁,比较罕见,“我已经做了十年急救医生,没遇到过几次。”
      
       东方医院南院医务部主任鲍欢介绍,“院内有一支快速反应团队(RRT),如果说‘120’是院前的急救冲锋队,那么RRT就是院内的抢救特种兵。随着RRT理念深入人心,全院医护看到患者倒地后,第一时间对患者施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院内救治成功率就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