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金娇
“大学阶段如何树立鸿鹄之志?”“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昨天,上海财经大学2024级全体新生同上“开学第一课”。这堂耗时三个月打磨的“第一课”,结合情景讲述、舞台剧、思政微课等形式,全面呈现学校“一切为着建设祖国”的光荣传统和师生矢志报国的坚守与担当。
授课现场,一个发生在66年前的真实故事让不少新生泪目。那是1958年,29名风华正茂的上财优秀教师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迁徙到了吉林长春,援建刚成立不久、师资力量紧缺的吉林财贸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前身)。一次援建,一生奉献,这些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播洒在黑土地上,为我国财经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统计学家、我国第一本统计学教材《统计学通论》的编者王思立便是其中之一。
“一生爱国、一生简朴、一生奉献,这是老师身上鲜明的底色。”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原党总支书记曲晓东回忆恩师王思立时如是说。“生活上要向下看齐,工作上要向上看齐”,王思立的这句口头禅影响了无数学生。
这样的精神依旧在延续。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戴国强在2023年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一个月后,他主动将奖金、稿费等共计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学校设立奖学金。谈及设立奖学金的初心,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希望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定的意志,努力学习,积极锻炼。”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个人的生活和国家的事业之间不是一道排序题,更不是一道单选题。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一个双选题,两者是可以兼得的。”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鋆告诉新生,“当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中,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也自然能把个人的生活过好。”
目前,上海财经大学推出了包括“千村调查”“千企调查”“重走长征路”等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希望青年在大学四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表示,要将个人发展主动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成就出彩人生。“一切为着建设祖国是上财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