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和公共休闲空间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 曹东勃 吕小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相较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本次全会首次增列“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这一对全新范畴,并将之纳入同一理论维度进行考察。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本文尝试从辩证关系、历史赓续、实践指向等维度来全面认识这一重要论断的内涵要义。
内在统一性
纵览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繁荣。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国家治理的深度。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全面进步。这一过程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进而影响了国家治理的力度与方向。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的效果影响社会发展的结果。良好的国家治理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国家治理的失误或低效可能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发展。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就必须坚持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同时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确保两者在相互支撑中实现良性循环与共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实践,充分体现了制度自信和治理智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历史一贯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深刻把握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对国家治理方案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进入全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数字化生存境遇中新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使国家与市场、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甚至生活治理已然成为微观治理领域的普遍延伸。这必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何种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手段能够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能够使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蓝图,在坚持党对国家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公众参与”“社会协调”“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国家治理新理念、新方法、新论断,更加注重丰富多元治理主体,坚持和完善“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致力于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渠道民主化、治理措施科学化和治理依据法治化。
实践创造性
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重点在于变革国家治理的制度供给、能力水平和理念方法,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更好相适应、相匹配,激发出最大的治理效能。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指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在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同时,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方位筑牢增进国家治理效能的物质基础;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加大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特别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精准施策,促进社会发展成果由人人共享;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要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国家治理的多元参与和协同合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议题,必须充分发挥党在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过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直接参与中感受到民主的力量;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三要建立动态评估体系,以此来准确判断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明晰不足,找出改革的方向。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过程,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估体系,确保国家治理始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基地青年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