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15 第2805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笔会

不妨外面多站一会儿

       李荣
      
       只是工作的年数多了一些,有时就容易被误认作“资深业内人士”,有机会与年轻人座谈交流。其实肚里货色不足,卑之无甚高论,常常临时凑几句话对付过去,也即罢了。最近一次,又遇到这样的场面,临时想了一句,叫做“里里外外”——觉得如今看人、听话、做事、作文,容易一头猛地“扎进里面去”,把人、话、事、文,都看小了、听早了、做浅了、写薄了,倒不如“在外面多站一会儿”,耐住性子多看看、多听听、多试试、多想想,不用急着一下子“钻进去”,里里外外,外外里里,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能够展开的都尽量地展开,这样才能把那人、话、事、文看明白了、听仔细了、做充分了、写厚实了。“外面多站一会儿”,不算费时费事。
      
       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即席说话的人,当时勉强说了一些,估计很让人费解。但现场发言实在是一种天赋,勉强不来的,也就只能这样算了。回来以后,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件小事,多少能够说明那个“里里外外”,可惜当时没有想起来。
      
       那是有一次,不知何缘由,突然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补短板”的说法,有了“站在外面”多想一想的兴致,还在笔记本里记上了一大篇,这次便找出来又看了一下:
      
       “补短板”的说法,最早是出之于西方的管理学,是一位管理学名家提出的“木桶”理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一只木桶到底能储多少水,不是由其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而是由其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由此引申,则要让木桶能够储最多量的水,就要把短板补齐。这个被称作管理上的“木桶效应”或者“短板效应”。
      
       如此看来,“补短板”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那么,我们不妨在这里“开动一下脑筋”,把“补短板”这个比喻“进行”到底。
      
       木匠的经验,“补东西”是最麻烦的一件事,补一只桶,可谓“动一处而牵全体”,绝不是在一块板上敲敲打打那样的简单干脆。你不可能让木桶的其它部分“安然不动”,独独把一块木板抽解出来去修补,修补完了再“原地归位”,那是“局外人”的异想天开。只要有一处抽解松动了,那么整个木桶“板与板”之间的“抱团”与“咬合”,就要重新来过,一点马虎不得。这还不算,修补完工之后,补过的板与其它的板,在“木理、木纹和色泽”上都有差异,考究一点的话,总也要把它们协调一下,才感觉看上去比较妥帖。所以,“补短板”这个比喻的第一“进行时”就是,“补短板”,单单在“短板”这一处用力,还不够,还需要兼顾“前后左右”,要讲究一个“整体效应”。
      
       假设把“补短板”的比喻再进一步,可能出现奇怪的想法:如果在“短板”上用力过度,把短板补得太长了,一下子把所有其它的木板都“比成了短板”,那怎么办呢?有人认为,那也好办,干脆就把其它的木板也补补长,这样不就成了一个“更高更大”的新木桶了吗?这不就能够储更多量的水了吗?乍一闻,也有道理,一般人总不免这样想,高的总比低的好,大的总也比小的强。那就干脆在“更高的水平”上,大家补成“一般齐”吧。不过,仔细想想,那“工作量”是大的,而且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们需不需要储那么多水,或者储了那么多水,我们凭现有的“手劲和体力”,能不能够抬得动、抬得远?这么一想,就有点犹豫,没有一开始那样“干脆”了。这就像一下大暴雨,城市“看海”了,总有不少人会发慨叹:干吗不把城市的暴雨防御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那不“一劳永逸”了吗?不过这个慨叹里总缺少一点“算账”与“设计”之类的现实性。回到那个木桶,到底是所有木板全都补高,还是那块短板补齐就算,不要用力过度,答案可能还是在于“我们到底有多大劲,要抬多少水”这样的实在问题里。
      
       再把“补短板”的比喻向前“推进”一步,遇到的问题就更为奇怪了,甚至有点吊诡:一只木桶,储满了水,总要倒出水来用。储水的时候,当然是“补短板”在理,可以储更多的水。但是倒出水来的时候,从短板那里去倒,却是更为方便了。这样说来,这短板到底是有害还是有效,反而有点模糊了。一个本来简单的问题,现在却有点复杂了。你要倒水方便,储水就少;你要储水多,倒水就不方便。如何选择呢?其实,细细一想,木桶上的短板,往往是由于倒水时水流的冲击慢慢形成的,水流为了在“冲出”的时候更“顺畅”一 些,就 希望那“口子”低一点,阻力小一点,渐渐地,那一处木板就松动了,折 断了,“变短”了。不过,倒水再方便,如果储的水少了,你的用水最终还是要受影响。
      
       “外面多站了一会儿”,补短板三个字,慢慢就变得复杂了、现实了,甚至“矛盾”了,不像“一头扎进去”的时候,三个字就是三个字。再是怎样漂亮划一的木桶,用得多了总会有“短板”。有了短板,就要补短板。但“外面多站一会儿”也不算白费,可以明白,要想把补短板“进行”到底,关键在于这个“进行”的时态,应该始终围绕着“那时、那地、那人、那需”来进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