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一般的公共艺术展,将近3个星期,“今梦游园”策展人邀请近50位艺术家、创意人带着故事和作品而来,共创此次展演。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宛艺
每天人流量近13万人次的商圈,长出了一座“苏式园林”。
“今梦游园”公共艺术展演于昨天在世纪汇广场落幕。有别于一般的公共艺术展,将近3个星期,策展人邀请近50位艺术家、创意人带着故事和作品而来,共创此次展演。甚至于,一些参观者在现场生发出即兴创作,共同构筑起一方“吾心安处”。
对于策展人梁亮来说,这也是一次创新探索:某种意义上,这个展是在不断生长着的——所有参展作品都是艺术家和素人们从生活的体悟和细节中长出来的,又回归、融入日常生活的场域。
情感颗粒度
景观设计师姚喆从小有个“园林梦”,想住在与山水相融的自然环境中。
此次,她把美好愿景带入展览,用一组园林中常见的“太湖石”结合屏风艺术来表达。太湖石以“皱、漏、瘦、透”为美,姚喆特意用专门的手工纸撕出有厚有薄的边缘,来体现石材的肌理参差。
观众移步换景,可以看到日暮与溪亭、掩映的花窗等。而“太湖石”屏风改变了艺术家常规的陈列模式,画作被嵌入太湖石的孔洞,也丰富了观察视角;透过孔洞,观众随时入框,成为其中一景。
有人专程写下留言:从高楼层俯瞰,你的作品仿佛九曲桥,视野更佳。当自己蕴含巧思的设计意图被观众发掘,姚喆喜上心头。
“创作者和观众彼此打动,源自情感颗粒度。原本陌生的人通过一个主题被串联在一起,就有了珍贵的‘共情’。”梁亮说,整个展览充满着开放性、包容性,彼此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在不经意间感动别人。
“鸟笼旁的手电筒,就是夏夜爷爷抓蟋蟀的工具。”在“盆景”共创展区,14岁的孙钜尧复刻出“爷爷梦中的小天地”,让无数人感叹“活脱脱童年弄堂的模样”。蟋蟀罐盖子打造的“盆景”空间不大,但趣味盎然——斗蛐蛐、养乌龟、品茶、种菜、逗鸟。乐高做的小花,铅笔屑充当泥土,爷爷蟋蟀罐的水缸成了花盆。“生活中的寻常物,还原生活中的寻常景,这才最动人。”
掬月与涟漪
一件件作品就像一个个小剧场,任何人的想法,都可以融入创作。
10岁的双胞胎兄弟张季瑾、张季瑜,花了一周时间创作出盆景山“空中巴比伦”。梁亮将其视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艺术和美,更多的是一种启蒙,带着对世界万物的兴趣好奇,去探索更多领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互动区还出现了梧桐树皮盆景。夏天,上海的法国梧桐树皮容易掉落,树皮纹路斑驳有趣,80后自由撰稿人池勉捡了一些,晒干后做成了盆景。
85后花艺设计师杨晓玲以苔藓小人勾勒出“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并通过贴纸与观众形成互动。没承想准备的贴纸很快用完,观众要求“加印”。
“有不少老外跑来看展,虽然他们看不懂中文,但对于美的理解是共通的。”上海世纪汇CEO王亚琳说,每天50万至60万人次在世纪大道站换乘,有13万人次会途经商场逛一逛,这方不经意间的美好,或许会激荡出万般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