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运营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的枢纽港地位、优化集疏运结构。 本报记者 张伊辰 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老码头”旧貌换新颜,变身绿色智慧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昨天开港。本次开港的一期工程建成1个10万吨级泊位和4个1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60万标准箱。
作为上海市重大交通工程之一,全自动化的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脱胎于传统煤炭、矿石装卸码头,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此次开港运营,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的枢纽港地位、优化集疏运结构,从而更好支撑国家“双循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未来,上海将加快推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小洋山北侧开发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打开上海港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箱量增长新空间。
国产“大脑”精准管理智慧码头
走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桥吊、轨道吊矗立码头,自动化无人集卡运载着集装箱在码头各处移动,几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员出现,这是国内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其中也有着国内第一代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多项技术的不断进化。
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智能水平运输车(AIV)是码头现场作业的顶梁柱。目前,港区共有14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31台ARMG和90台AIV。
其中,AIV有别于洋山四期自动导引车(AGV)以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的方式,它无需安装磁钉,仅依靠自车感知识别系统与算法等进行识别、导航,即可实现不同角度下多方位精准感知,做到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达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同时,AIV支持混合交通,具备精细化箱区蟹形换道绕行、多车路口交汇博弈通行、雾天作业等智驾能力,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罗泾港区“智慧大脑”中还首次采用国产化转型应用的智能营运管控(NEOTOS)系统。该系统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的基础设施,实现岸桥、轨道吊及AIV的智能化运转。比如,根据现场生产指令及AIV电量,能自动安排AIV执行换电程序,换电车辆从接到指令至换电完成约8至10分钟,无需人工干预。
“由岸桥自动化抓取集装箱,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对船上不断波动的集装箱进行精准定位。”上港集团罗东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伟介绍,“远程精准校正误差,需要先进的技术,我们的系统实现精准抓取,然后报告给无人车进行下一步操作。”
煤炭码头变身绿色港口
罗泾港区码头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矿石运输服务的主要作业区。由于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煤炭码头、矿石码头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停产。为增加岸线资源、拓展码头作业能力,罗泾港区码头开始了自身的“改头换面”之旅。
2022年9月,上海港罗泾港区规划修订方案获批,将百联油码头与现有煤炭码头一并调整为集装箱码头。去年12月28日,一期工程建成交付后,码头开展调试运行,生产环节昼夜最高调试生产量超过4000标准箱。市交通委交通建设处副处长宋光华透露,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也已经启动,最终目标建成总共600万左右标准箱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值得关注的是,罗泾港区改造项目将“绿色”贯穿始终。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此外,一期工程平面呈反“F”形深入长江,分前、后、内3档布置:前档设1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后、内档分别设2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充分调动码头岸线资源。
同时,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运营所需的设备及车辆均为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应用变频调速及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同时,码头全泊位配置岸基供电,并与有关船公司签订岸基供电协议,明确船舶靠港期间使用岸电驱动,有效减少了船舶靠岸期间的碳排放、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副市长张小宏宣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