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05 第2804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文化/公告

银月光华:以现实+科技的“硬核”叙写家国情怀

对话嘉宾 银月光华(网络作家)王雪瑛(本报记者)

银月光华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大国盾构梦》《智能觉醒》《大国蓝途》,突破了以往“行业文”“年代文”的类型限制,叙写中国高新科技的开拓与发展,将人物命运融入时代变革之中,探索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写作。 制图:张继
       近年来网络作家银月光华先后创作了《大国盾构梦》《智能觉醒》《大国蓝途》等多部网络文学作品,《大国盾构梦》获第一届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最佳IP潜力奖。《智能觉醒》入选2022年上海市作家协会现实题材重点创作项目(网络文学)。《大国蓝途》入选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第三届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金七猫”奖。他的小说突破了以往“行业文”“年代文”的类型限制,叙写中国高新科技的开拓与发展,将人物命运融入时代变革之中,探索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写作。通过嘉宾之间的对话,让读者了解他如何在“现实+科技”的赛道上深耕,塑造中国几代科学家的形象,创作出有家国情怀与读者共情的“硬核”小说。
      
       体现人物个性魅力与时代气息
      
       记者:《大国蓝途》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奋进历程:从机器人研发项目上马、对外交流引进技术,到人才培养自主研发、积极创新的全过程,构建了人物成长与时代发展,现实新貌与历史沿革相互渗透的宏大文学场域。小说直面现实题材,展现时代跨度。你在创作之前作了哪些准备,写作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
      
       答:创作《大国蓝途》之前,我曾写过关于机器人和AI的创业故事,为这部作品打下了基础,包括《大国盾构梦》《智能觉醒》都有赖于前作的积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从中国知网下载过很多专业论文。小说写作过程中,技术问题较难。这部小说能够成功最大的仰仗就是科技工作者始终如一的坚持,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以国家强大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两代科学家的事迹足够感人,我再艺术加工就是非常好看的故事。
      
       记者:《大国蓝途》塑造了几代中国科学家、科技人才的人物群像,你塑造的人物有原型吗?每一代科研人员面临着不同的时代境遇,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之路,又有着同样科技报国的情怀。你如何塑造不同代际的科研人员?在这些作品中,你自己较为满意的人物是谁?
      
       答:小说中的两代科学家都有人物原型,第一代科学家自上世纪70年代就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奔走,他们遭遇很多困难和坎坷,在改革开放后的出国访问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心里立下赶超先进水平的誓言。十五年后,中国第一代工业机器人上线生产,此后开启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代科学家的原型曾经留学德国,当他在德国的项目结束后,就主动回国参与科研,在最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成果。这些情节在小说中都有体现,还有很多生活化的细节也参考了原型人物的爱好。我对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并不陌生,大部分时间是亲历的,以人物原型为基础,叙写他们在时代发展中的奋斗故事,这样的人物形象就会生动。通过深入生活,我多有感悟,科研人员并不是刻板的个性、格式化的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大国盾构梦》里的严开明是军人出身,坚毅果敢无所畏惧;《大国蓝途》里的康承业是知识分子出身,有眼界有格局,但也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智能觉醒》中的江伦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眺望世界的新一代,他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但也有他的迷茫。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塑造过很多科研人员形象,根据人物不同的时代、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个人魅力的同时,体现时代气息。我是一名退伍兵,更喜欢拥有军人气质的严开明,《大国盾构梦》成书较早,代入我的个人情绪较多。
      
       “我的创作生涯与上海不可分割”
      
       记者:请谈谈《智能觉醒》的写作缘起?你创作了多部现实题材科技行业的“硬核”小说,你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科技含量、科学依据与人物塑造、故事吸引力的关系?
      
       答:我写作的故事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本书的完结可能是另一本书的开始,我也从事科幻题材的创作,从科技到科幻可以形成更完整的小说世界,包括几本书中同时出现的“东南交通大学”、江伦的ASS公司、智能盾构和水下机器人。每一本书的创作,也是我个人的成长,知识越积累越多,运用起来也越娴熟,这才是我不断深耕机器人、人工智能和科幻小说的原因。
      
       记者:你用了多长时间完成对线上《智能觉醒》的修改?作了哪些重要修改?你如何看AI写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如何理解网络小说的“网感”与线下出版作品的差异?如何考虑将现实题材与网络小说的“网感”写法结合起来?
      
       答:《智能觉醒》是我修改得最多的作品,全篇几乎被我重写,整个故事除了内核保留之外,我将人物性格、人物关系都作了重新梳理,修改时间仅用一个多月,我平均每天改写一万余字,因为出版任务急,也因为AI应用使我的修改速度加快。目前AI写作还缺乏创造力,文字生硬,但不妨碍人与AI的相互补充来推进写作。AI还不能代替人去写作,但可以极大地帮助写作者。未来AI写作会不断进化,所以保持创新性是写作者唯一能把握的技能。将网络小说改成线下作品,在现实题材领域差异不大,我在鲁院学习期间与同学们探讨过现实题材如何与网络小说结合,其实现实题材小说也是存在“爽感”的。所谓“网感”是对网络梗和现代流行元素的融入,融入好了,“网感”自然就出来了,网络作品在出版过程中,出版社编辑对一些作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会提出修改意见,网络作家可以吸收建议,将线上文字与线下文本两者有机结合。
      
       记者:《智能觉醒》入选上海市作家协会现实题材重点创作项目(网络文学),小说以上海临港为故事背景。你的家乡在辽宁沈阳铁西区,你对上海的高新技术发展很了解,你对上海城市文化、上海城市形象、上海人,有怎样的理解?今后还会创作以上海发展为背景的小说吗?
      
       答:我参观上海张江高科后,引发灵感创作了《智能觉醒》和《大国蓝途》。我曾实地走访过临港,对高新区有了直观的印象,书中多次出现“滴水湖”场景,我也多次描写临港风光,几年前上海临港就已经实现了无人公交和无人货运。我对上海有着很深的印象,我曾经在上海做过七个月的调研,走访过上海的马路、弄堂、科创园区,这是一座令人着迷的城市,上海以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不同地域的人来到这座城市。我的创作生涯与上海不可分割,不论过去还是未来。
      
       记者:你的作品在七猫现实题材征文大赛中获奖,随着作品出版和广受关注,对你的个人写作有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些年来的潜心创作,你对作品的打磨和修改,感觉自己的写作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你对提升现实题材创作水平、类型文学的精品化有着怎样的思考?
      
       答:获得“金七猫”奖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修改《智能觉醒》时,我不敢有丝毫马虎,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目前《大国蓝途》出版在即,各项荣誉越来越多地聚焦到本书,我不能重复以前作品的套路,而对自己提出了跨越式提高的要求。我在修改《智能觉醒》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过去写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今后写作力求在开篇便设计好完整的小说结构。提高现实题材的创作水平,推动精品化,我认为应该首先考虑读者,所谓精品不是自诩的,必须是读者喜闻乐见的,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娱乐的同时,引发共情和思考。运用网络文学的手法去描写现实题材,能够让精品为更多读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