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社区医疗机构,是分级诊疗体系中的“网底”,家庭医生被称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问题是,如何让老百姓愿意来社区?抓住这个关键问题,上海努力破题。
去年4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数3885.1万人次,同比增加590万人次,增幅17.9%,占本市常住居民门诊总量的38.9%。
本市常住居民近四成门诊需求落到社区解决,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60%以上社区开展门诊手术,社区能看的病更多了
市卫健委副主任付晨介绍,上海启动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工作,提出强化“四大功能”,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公共卫生网底功能、健康管理服务功能,康复护理服务功能。通过做强“四大功能”,做优社区卫生服务,做实分级诊疗。
一年来,社区医疗持续“焕新”。当前,全市已建成24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检验等设施设备配置愈发完善,144家(占58.1%)配置了CT,120家(占48.4%)配置了无创呼吸机等,各区还设置了区域心电、影像、检验诊断中心,减少居民就医“来回跑”问题。
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也在同步“上新”。当前,社区基本病种应用数量持续增加。截至6月,全市社区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121种,较2023年同期增加13种。开展门诊小手术的社区达到60%以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6类中医医疗技术和中药饮片服务。
推动号源“下沉”,提升居民就医感受
在闵行区,更多百姓就医需求在社区解决,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成效更显著。
闵行区卫健委主任杭文权说,截至今年6月,闵行14家社区卫生中心,西医基本病种平均开展136种,中医基本病种平均开展72种,全市排名分别第一、第二。社区就诊比例稳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社区门诊就诊388.7万人次,占区属公立医疗机构65.43%。
今年4月起,“号源新政”落地——上海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杭文权同时谈到,当前,为了打好“号源攻坚战”,闵行区强化社区首诊和分诊能力,4月12日至7月21日,累计预约号源9486人次,居全市前列。基于号源“下沉”,医联体单位关系更紧了,进一步助力分级诊疗体系构建。
市卫健委基层处处长杨超表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工作,是在自由就医的背景下,吸引居民前往社区就诊的一个关键点。让家庭医生更多链接上级医院资源,在遇到超出社区功能定位和能力范围的病例时,有渠道上转,有助提升居民的就医感受,最终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上级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
为基层“放权赋能”,逐步解决“能否接住”问题
优化社区药品配置,也是此轮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配备药品669种,较2023年底增加53种;延伸处方药品库共532个品种,增加80种。市卫健委将持续指导全市社区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辖区内群众需求,至少每半年对本单位药品目录优化调整。
医保支付改革也在社区配药领域释放效能。“社区报销比例更低,居民获得更多实惠。”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许宏介绍,本市推进电子处方流转和互联网配药,对社区药房没配备的药品打通了电子处方平台,可由社区医院流转至线下药房。从数据看,社区医院药品外配数量在增加,进一步提升居民在家门口配药的可及性、便捷性。
上海社区卫生还在打造“三中心一诊室”格局,即已建成的119家社区康复中心,36家护理中心,32家标准化口腔诊室,以及正在推进的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
这些服务“增量”,源自百姓心声。市卫健委一项覆盖全市所有社区1.7万余名居民的调查显示,“康复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成为排名前二的社区诊疗需求。
“去年,上海启动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希望通过硬件升级、药品扩容、病种扩充等举措打好组合拳,为基层‘放权赋能’,逐步解决‘基层能不能接得住’的问题。”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年努力,本市常住居民社区门诊占比提升了,但也要看到,社区医疗的分流作用仍不足,还需围绕解决分级诊疗中“老百姓愿意来”的关键问题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