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7-27 第28,03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昨通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

崇明东滩成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的小天鹅。 陈婷媛摄
       ■本报记者 史博臻 见习记者 郭凡熙
      
       申遗成功!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正式通过评审。这意味着,作为该栖息地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即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绝非偶然。记者近日走进这片鸟类天堂,了解其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的背后故事。
      
       鸟类保护是科学的,也是大众的
      
       东滩保护区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处于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是鸟儿南来北往途中至关重要的“服务区”和“加油站”。
      
       从申遗历程看,2019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成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东滩保护区正式纳入小组成员,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的前期工作。
      
       2022年,申报资料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完整性审查。▼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2023年5月,东滩保护区迎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国际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这一环节含金量很高,”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透露,“当时专家关注的内容比较多样化,除了调研生态自然条件,科普教育功能是否丰富、与周边社区的互动是否充分等,都成了考察重点。”
      
       事实上,与周边社区共建共管,正是保护区近年来的发力点。秋冬季节,东滩保护区会迎来大批雁鸭类候鸟,它们往往会在周边的稻田、河港、社区安营扎寨,活动区域远远超出保护区的范畴。为此,东滩保护区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方式,把保护成果转化为生态产品,让更多居民、游客共同体验和享受。
      
       富圩村是距离东滩保护区最近的村庄之一,滩涂、沼泽、田野、林地、塘湖等生境相互融合,万鸟飞鸣之景震撼至极。依托社区内的自然保护中心,东滩保护区推出面向社会大众的观鸟特色文化活动,还定期开展公益讲座、自然探索、研学课堂,向市民进行生态自然知识科普,宣传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理念,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在推进保护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人们一改过去的“靠海吃海”,为生态保护而转向“养海护海”。申遗成功后,大家很关心区域的未来发展。这引出成功申遗后至关重要的课题——如何使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与周边社区、整座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真正的金山银山,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这张亮丽名片带来新的机遇,一系列规划将提上日程。
      
       12个“1%”达成,鸟类从路过到定居
      
       目前,保护区内共有300余种鸟类,其中有22种全球受胁物种,19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钮栋梁告诉记者,下月将再对保护区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预估鸟类记录将达320种。
      
       对一片湿地来说,候鸟越多,生态就越好。为了更精准、更规范地描述和评估两者间的关联,《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引入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举个例子,比如全球约有1.5万只白头鹤,在东滩保护区监测统计到超过150只,这一物种当年就可以记入崇明的“1%”。据了解,2023年,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到12种,主要有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这些水鸟。
      
       以小天鹅这个“1%”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人类活动、互花米草扩张、长江口水质下降等多重原因,小天鹅数量接连减少,个别年份甚至难得一见。在东滩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数年后的2016年,保护区才记录到60只小天鹅前来越冬。
      
       2012年至2018年,崇明东滩保护区在各方支持下,系统性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通过清除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为候鸟提供更多样、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源。同时,保护区通过科学划分湿地各功能区,有计划地引种海三棱藨草等有益物种,为候鸟营造了约25平方公里的理想优质生境。
      
       一系列举措的成效正逐渐显现。前年冬季,东滩小天鹅总数已超过2900只。小天鹅从无到有,从路过到定居,从零星筑巢繁殖到种群及其雏鸟数量增势明显,都与生态修复紧密相关。
      
       接续奋斗,守护“诗与远方”
      
       成功申遗,在东滩生态保护的时间轴上留下新的坐标。
      
       今年是吴巍加入保护区的第十六个年头,身为高级工程师,他常年坚持鸻鹬类水鸟环志工作,为鸟类佩戴带有编码的旗标或卫星跟踪器,通过读取信息,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和迁徙规律,为全球鸟类迁徙情况提供数据参考。
      
       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共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则超过5万只,以大滨鹬、长趾滨鹬和黑腹滨鹬等为最多。近年来,越来越多佩戴崇明东滩环志的鸟儿在整个亚太候鸟迁徙路线沿线地区被观鸟爱好者、科研机构等发现并报告。今年1月,东滩保护区收到5种6只次水鸟的目击回收记录,分别回收于中国广东省、海南省和菲律宾邦萨摩洛穆斯林自治区。东滩环志护鸟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了新型科技手段的加持,保护区先后完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视频监控点和视频监控中心建设。钮栋梁表示,今年,保护区试水无人机自助巡护机器,可实现监测物种的识别、目标追踪及抓拍,使野外巡护检查与远程实时监控相互配合,进一步为守护候鸟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