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7-07 第28,01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文汇理论/论苑

以高质量出版助力打造“上海样本”

       ■ 顾春华 刘惠娟 庞媛
      
       出版物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桥梁,不仅能够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信息,还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我们应充分发挥出版物的独特作用,自觉把出版工作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和推动,打造更多经典之作、传世之作,以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上海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致信祝贺《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到致信祝贺《求是》暨《红旗》杂志创刊60周年;从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到考察调研读者出版集团;从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从致信祝贺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就出版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既有整体布局、全面谋划的通盘考虑和要求,又有着力点、关键点的提醒和督促,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和出版业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出版重镇”的历史地位。同时,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也为上海出版业提升出版水平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上海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基础和优渥的技术条件。作为全国文化建设高地、展示中华文化重要窗口,当前,上海正以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为自身文化的新使命。《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包括实施“书香上海”建设工程、文化新业态新消费培育工程、文化数字化转型工程等30项重点工程。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出版物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桥梁,不仅能够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信息,还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我们应充分发挥出版物的独特作用,自觉把出版工作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和推动,打造更多经典之作、传世之作,以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上海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赋能。
      
       在深化内容创新上下功夫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出版物要创新发展,这是适应时代变迁、满足读者需求以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经典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促使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活”起来。内容创新是出版物创新发展的核心。首先,出版物内容创新必须以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为前提,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出版物内容的正确方向;要弘扬主旋律,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回应时代需求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版物内容创新要紧密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通过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进步。其次,随着知识大爆炸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读者对出版物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出版物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挖掘新的题材、新的观点,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深度的信息,让其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在用好数字技术上下功夫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数字出版为基打造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新闻出版事业需要在数智环境中担负起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文化使命。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带来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也不断更新。引入先进技术现已成为出版业的共识,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被运用到生产与分发的各个环节,成为智能出版的新基建。当下,数智技术全面赋能出版活动各环节,生产资料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特征。出版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已出版的优秀出版物也需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保存和互动,从而进一步拓宽其影响力和价值,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我们可以充分运用AIGC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探索出版的新场景、开发新模式、注入新动能,大力推动智能出版的发展,切实做好“人工智能+出版”这篇大文章。
      
       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上下功夫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上海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在上海,164座博物馆、200余万件文物藏品,传播着中华文明和上海文化。上海现存各类红色资源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共计612处。这些资源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辉煌历程,更蕴含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前,《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批带有先进文化基因的出版物冲破了历史的禁锢,在思想启蒙之下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出版物针对不同的阅读人群展开思想启蒙,扩大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物承担不同的任务使命。出版物在传承和弘扬上海红色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红色资源,出版物可以生动展现上海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纵观历史长河,从最早的摩崖石刻、结绳记事,到后来的竹简木刻、纸质图书,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而每一次文化的繁荣与兴盛,都与出版物的创新发展紧密相连。出版物的每一次革新,都如同文化繁荣的催化剂,推动着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升华。在出版物的承载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思想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它们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前行。随着出版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文化瑰宝得以历久弥新,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版环境下,它们与新时代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火花,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持。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专项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