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20 第27,99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综合

上海天文馆运维中心副主任李岩松——

探索星辰大海,数字化让天文馆频频出圈

上海天文馆运维中心副主任李岩松。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李岩松,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运维中心副主任、全国博物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博物馆建筑名词审定分委会委员、上海绿色建筑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工程建设和场馆运行管理,完成的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行业奖项,完成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获评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
      
       ■本报记者 周渊
      
       眼下,上海天文馆首个海外引进大展“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正在展出,通过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和视觉艺术等方式,开启从深空、星系、轨道到大地、文明、量子的虚拟宇宙之旅。
      
       数字技术赋能,星辰大海不再遥不可及。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天文主题场馆,尽管距离市中心70公里开外,但上海天文馆开馆以来一直“一票难求”。对此,该馆尝试以5G、人工智能(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呈现创新场景,打造全景式、多感官、超现实、无边界天文馆,获评全国首个天文科普元宇宙示范案例。此外,上海天文馆还摘得主题公园界最高奖项——西亚奖,是国内场馆类唯一一家。
      
       从创新场景应用、场馆数字化运维,再到前瞻性课题和科研攻关,上海天文馆运维中心副主任李岩松作为项目负责人,愈加深切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对于科普教育场馆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我们全力打造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探索、观景式学习的观展氛围,以塑造完整宇宙观为使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鼓励人们仰望星空、理解宇宙、思考未来。”
      
       当元宇宙遇上天文馆
      
       打开“时光穿梭”之门,你能看到春季樱花盛开、冬季银装素裹,夜幕璀璨、雨雾朦胧,四时风光皆有不同;拖动时间轴来一场“空间旅行”,在春分、夏至、秋分等节气,阳光穿过球幕影院外围的圆环,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光环……上海天文馆的这些设计小心机,在元宇宙世界中一览无遗。
      
       过去几年,李岩松牵头组织上海天文馆数字孪生平台上线。他介绍,上述“时空漫游”内容,正是通过数字孪生实现时间、季节、天气变化,让游客能在一个时间原点阅尽不同维度的天文馆之美。
      
       元宇宙中还能轻松复刻各类热门展项和参观路线,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以“航向火星”为例,元宇宙版本更像是游戏,游客化身数字人,从航天飞机到登陆舱再到火星地表,能够在不同空间任意穿梭,参与火星救援任务、学习火星科普知识,虚实交互方式带来更丰富参观体验。
      
       “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我们增添了丰富的数字资产,拓展了展览的物理界限,真正让展品和科普内容‘活起来’,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宇宙和天文世界的奥秘。”李岩松介绍,目前,上海天文馆数字孪生平台一期已建设完成,并投入场馆运行各个方面,有效提升展陈、服务和运维管理工作,二期建设和场景升级正在规划中。
      
       打造更有温度更便捷的场馆
      
       新技术赋能,让上海天文馆频频“出圈”,游客成为“自来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各种参观体验和打卡攻略。
      
       在李岩松看来,在科普之外,数字化对于场馆治理、运维等方面也带来“破圈”的新意义——打造一个更具温度、更便捷的天文馆。比如,上海天文馆打通数据共享壁垒,全面对接场馆12大数字信息系统,全面感知场馆内人、事、物的态势,结合AI算法,可以实现对人流、车流、展区环境不同时段动态分析,有效提升场馆运维能力。对游客而言,越来越多“无感”体验植入参观过程,快速入馆、展项预约、童车租借等服务已形成“一码通”。
      
       值得关注的是,借助临港新片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制度保障、资金和应用场景支持,上海天文馆数字化建设发挥出乘数效应。李岩松告诉记者,上海天文馆数字孪生项目是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建设的一个重要场景,未来有望与智慧交通、数字园区、智慧工厂、数字社区等数字孪生场景打通,实现瞬间“位移”,在元宇宙中云游更广阔天地。
      
       新技术探索永无止境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对于李岩松而言,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如此。
      
       作为课题主持人,李岩松带领团队竞得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文化场馆数字化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示范》。针对上海天文馆大悬挑空间的建筑特征和临港新片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区位特点,李岩松团队建立起场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一系列感知和监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对极端灾害事件进行预警,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其科研已取得良好成效。
      
       李岩松透露,目前,上海天文馆正在开展天文馆沉浸式VR(虚拟现实)漫游和天文科普教育大语言模型开发,从游客视角出发,将空间计算、沉浸式VR体验等技术融合大模型,适配天文馆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智慧导览、智慧讲解、智慧互动游览等创新参观体验。
      
       今年,上海天文馆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提升应用范围,元宇宙体验有望进入社区、图书馆、学校,服务更多公众。